《搜神记》虚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6 16:37
《搜神记》是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成书于公元300年前后。其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同先秦两汉语料相比较,在语法特征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搜神记》有明显的承上启下作用。一是先秦两汉时期的语法形式在此期间消失、沿承。二是在此期间产生了新的语法形式,这些新的、旧的语法形式有些最后进入了近、现代汉语中。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在汉语语法史上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搜神记》虽然出自于文人之手,但仍保留了许多当时的口语。汉语几乎没有形态变化,虚词在古汉语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而且,从专书语法研究的领域来看,上古汉语和近代汉语专书语法研究的成果极为丰富,而中古汉语则较为薄弱。本文结构分为三章:分别论述《搜神记》中的介词、连词、助词的语言特点,并对这些虚词地演变加以论述。本文采取静态描写、穷尽式统计、比较分析等方法,准确统计分析出《搜神记》中虚词的数量、具体用法和特点,然后通过共时、历时比较总结出汉语虚词在中古汉语时期的特点,为中古虚词系统研究提供一个具体的语言事实。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11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搜神记》及其作者
第二节 《搜神记》的语料研究价值及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及使用材料
第二章 介词
第一节 介词概说
第二节 《搜神记》介词逐个分析
第三节 介词小结
第三章 连词
第一节 连词概述
第二节 《搜神记》连词逐个分析
第三节 连词小结
第四章 助词(叹词)
第一节 助词概述
第二节 《搜神记》语气助词逐个分析
第三节 《搜神记》结构助词逐个分析
第四节 助词小结
第五节 叹词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搜神记》中“子”的用法考察及其虚化研究[J]. 刘秀芬,阎建军.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2]系统方法在古汉语虚词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以东汉副词的系统研究为例[J]. 葛佳才. 语文研究. 2008(03)
[3]二十卷本《搜神记》的语料价值[J]. 舒韶雄.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4]古汉语虚词“以”(因为)介词、连词划界问题[J]. 游庆学. 汉字文化. 2007(06)
[5]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综述[J]. 张春秀,李长春.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5)
[6]汉语虚词研究及其应用[J]. 袁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03)
[7]略述清以前的汉语虚词研究[J]. 张鹏丽.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6(04)
[8]《搜神记》与《世说新语》疑问句语气助词初探[J]. 刘红妮.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6(02)
[9]近代汉语并列连词“并”的产生、发展及其消亡[J]. 曹炜. 语文研究. 2003(04)
[10]《马氏文通》之前的清代虚词研究[J]. 王建军. 古汉语研究. 2001(01)
硕士论文
[1]《儿女英雄传》连词计量研究[D]. 张秋梅.苏州大学 2009
[2]《儿女英雄传》助词计量研究[D]. 郑秋娟.苏州大学 2009
[3]《金瓶梅》连词研究[D]. 孙怀芳.山东大学 2008
[4]《国语》介词研究[D]. 张瑞芳.山西大学 2007
[5]《韩非子》介词研究[D]. 李丽.东北师范大学 2007
[6]《盐铁论》的介词研究[D]. 周小卉.东北师范大学 2007
[7]《战国策》介词研究[D]. 王丹.浙江大学 2007
[8]《金瓶梅》介词研究[D]. 周四贵.贵州大学 2007
[9]《西游记》介词研究[D]. 马铁军.贵州大学 2007
[10]《水浒传》助词计量研究[D]. 王华.苏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36622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11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搜神记》及其作者
第二节 《搜神记》的语料研究价值及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及使用材料
第二章 介词
第一节 介词概说
第二节 《搜神记》介词逐个分析
第三节 介词小结
第三章 连词
第一节 连词概述
第二节 《搜神记》连词逐个分析
第三节 连词小结
第四章 助词(叹词)
第一节 助词概述
第二节 《搜神记》语气助词逐个分析
第三节 《搜神记》结构助词逐个分析
第四节 助词小结
第五节 叹词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搜神记》中“子”的用法考察及其虚化研究[J]. 刘秀芬,阎建军.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2]系统方法在古汉语虚词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以东汉副词的系统研究为例[J]. 葛佳才. 语文研究. 2008(03)
[3]二十卷本《搜神记》的语料价值[J]. 舒韶雄.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4]古汉语虚词“以”(因为)介词、连词划界问题[J]. 游庆学. 汉字文化. 2007(06)
[5]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综述[J]. 张春秀,李长春.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5)
[6]汉语虚词研究及其应用[J]. 袁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03)
[7]略述清以前的汉语虚词研究[J]. 张鹏丽.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6(04)
[8]《搜神记》与《世说新语》疑问句语气助词初探[J]. 刘红妮.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6(02)
[9]近代汉语并列连词“并”的产生、发展及其消亡[J]. 曹炜. 语文研究. 2003(04)
[10]《马氏文通》之前的清代虚词研究[J]. 王建军. 古汉语研究. 2001(01)
硕士论文
[1]《儿女英雄传》连词计量研究[D]. 张秋梅.苏州大学 2009
[2]《儿女英雄传》助词计量研究[D]. 郑秋娟.苏州大学 2009
[3]《金瓶梅》连词研究[D]. 孙怀芳.山东大学 2008
[4]《国语》介词研究[D]. 张瑞芳.山西大学 2007
[5]《韩非子》介词研究[D]. 李丽.东北师范大学 2007
[6]《盐铁论》的介词研究[D]. 周小卉.东北师范大学 2007
[7]《战国策》介词研究[D]. 王丹.浙江大学 2007
[8]《金瓶梅》介词研究[D]. 周四贵.贵州大学 2007
[9]《西游记》介词研究[D]. 马铁军.贵州大学 2007
[10]《水浒传》助词计量研究[D]. 王华.苏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366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036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