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语用认知视角下的指称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7 03:54
  指称是语言学及认知科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在传统的语义学中,指称理论研究的是语言表达式与指称对象之间的关联,即语言和现实之间所具有的某种对应的或映射的关系。这一研究方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决定了指称理论的命运。然而,由于这种研究本身固有的局限性,指称理论正在不断地演变,指称从绝对的确定性到相对的非确定性,研究方法从反心理主义到意向性,开始朝着语用和认知两大方向转变。本文不再只是对专名和通名的对象作出静态的描述性说明,不再仅从语言的内部去探究语词的指称性,而更多地追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语词的指称意义。本研究从语用和认知的角度出发,对语言中指称表达式进行尽可能全面的描写和梳理。基于对传统指称理论的分析和补充,本文利用当代语言学最新研究成果,重新探讨指称现象背后的语用认知机制,最终在关联激活和认知概念的理论框架下建构起一个新的有关指称运作的认知模型。本文是以语用指称性为主线,对指称现象从意义、语境、认知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综合考察。本文首先回顾了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指称理论,指出了指称研究转向语用和认知的必然性。本文的前半部分是从指称性定义、话语规则和指索词应用三个方面来阐述指称表达式的普通用法中语用指...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插图清单
附表清单
引言
    1.1 西方语言哲学中指称理论的研究
        1.1.1 弗雷格的意义和指称理论
        1.1.2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1.1.3 斯特劳森的语境论
        1.1.4 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论
        1.1.5 小结
    1.2 国内指称理论的研究
        1.2.1 中国古代哲学的指称论意义观
        1.2.2 现代汉语语法的指称研究
        1.2.3 小结
    1.3 指称理论研究的趋势
        1.3.1 语用转向:从语义到语用
        1.3.2 认知转向:从反心理主义到意向性
        1.3.3 小结
    1.4 本文概况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理论和方法
        1.4.3 主要内容
        1.4.4 创新预期
    1.5 本章小结
2 语用指称性
    2.1 语用指称性的成分
        2.1.1 存在预设
        2.1.2 特定指称
        2.1.3 言者意图
        2.1.4 小结
    2.2 指称性的语用制约
        2.2.1 听者导向
        2.2.2 认知状态
    2.3 本章小结
3 话语中的指称
    3.1 指称的简化
        3.1.1 话语指称模式
        3.1.2 话语指称的原则
    3.2 指称的还原
        3.2.1 零形回指的语用理论
        3.2.2 话语主题构建
    3.3 本章小结
4 指索词
    4.1 指索词的定义
    4.2 指索词的指称
        4.2.1 指称性用法与归属性用法
        4.2.2 语义编码与语用推理的结合
    4.3 不守规矩的代词
        4.3.1 英语中第三人称复数代词"they"的单数用法
        4.3.2 汉语中第三人称单数代词"他/她/它"的复数用法
    4.4 本章小结
5 延指
    5.1 延指的产生机制
        5.1.1 语用规则——经济性和关联性
        5.1.2 语义修复——异常性和接受性
        5.1.3 语法化过程——创造性和规约性
    5.2 南博格的延指概念
        5.2.1 函数对应
        5.2.2 值得注意
    5.3 对南博格的质疑
        5.3.1 指称转移VS.意义转移
        5.3.2 廷指等价句
    5.4 本章小结
6 隐喻指称与转喻指称
    6.1 隐指与转指的差异
        6.1.1 隐喻指称
        6.1.2 转喻指称
        6.1.3 小结
    6.2 隐喻的认知语用方法
        6.2.1 隐喻理解的认知研究
        6.2.2 隐喻理解的语用研究
    6.3 隐指与转指的共性
        6.3.1 关联激活
        6.3.2 认知概念
    6.4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本文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问题与局限
    7.4 研究展望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先秦名辩思潮说略[J]. 焦海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S1)
[2]溯因推理与科学隐喻[J]. 徐慈华,李恒威.  哲学研究. 2009(07)
[3]汉语零形回指研究综述[J]. 黄娴,张克亮.  中文信息学报. 2009(04)
[4]认知语义学中语义变化机制研究中概念转喻取向[J]. 杨成虎,赵颖.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5]指称对隐性语篇视角的认知构建[J]. 赵秀凤,裴文斌.  外语学刊. 2009(02)
[6]语言悖论的哲学问题[J]. 赵春曦.  学术交流. 2009(03)
[7]隐喻、转喻散议[J]. 陆俭明.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9(01)
[8]认知观照下的含义、显义区分[J]. 项成东.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8(06)
[9]科学隐喻语言的双重指称[J]. 徐慈华.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8(09)
[10]英文指称理论的语用化演变[J]. 邓丽娜.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8(02)



本文编号:31028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1028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7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