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传经被动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9 20:42
本文以被动句为研究对象,详尽考察了佛传经中的所有被动句,并在此基础上对每一个被动句式的特点、施事宾语的特点以及被动动词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勾勒出被动句在中古时期的历时发展轨迹,并着重从汉译佛经和中土文献、汉译佛经内部两大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揭示被动句发展演变的特点和规律。全文的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被动句研究的对象、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回顾了中古时期中土文献和汉译佛经中被动句的研究现状;说明了研究的语料和研究的方法。第二章对佛传经中的被动句进行描写。在这一章主要是通过统计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对佛传经中的每一个被动句、每一个被动形式及施事宾语和被动动词的特点进行描写,找出佛传经中被动句独有的发展特点。第三章主要是对佛传经的被动句进行对比研究,分三个方面进行,第一个方面是佛传经内部的对比研究,了解被动句在佛传经中的发展概况和各个被动句在佛传经中的发展情况,这一个方面进行独立的研究。第二个方面是把佛传经中的被动句和中土文献的被动句进行历时和共时的对比研究。第三个方面是把佛传经中的被动句和汉译佛经中的被动句进行历时和共时的对比研究。通过第二和第三方面的对比研究,挖掘出佛传经中被动句独有的...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对象和意义
二、中古汉语被动句的研究现状
(一) 中土文献被动句研究概况
(二) 汉译佛经被动句研究概况
三、被动句研究的语料选择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材料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佛传经被动句描写
第一节 佛传经中的“於”字式被动句
一、东汉时期佛传经中的“於”字式被动句
二、三国时期佛传经中的“於”字式被动句
三、西晋时期佛传经的“於”字式被动句
四、东晋十六国时期佛传经中的“於”字式被动句
五、南北朝时期佛传经中的“於”字式被动句
六、隋唐时期佛传经中的“於”字式被动句
七、宋代时期佛传经中的“於”字式被动句
第二节 佛传经中的“为”字式被动句
一、东汉时期佛传经中的“为”字式被动句
二、三国时期佛传经中的“为”字式被动句
三、西晋时期的佛传经中没有“为”字式被动句
四、东晋十六国时期佛传经中的“为”字式被动句
五、南北朝时期的佛传经中的“为”字式被动句
六、隋唐时期佛传经中的“为”字式被动句
七、宋代时期佛传经中的“为”字式被动句描写
八、失译的佛传经中的“为”字式被动句描写
第三节 佛传经中的“见”字式被动句
一、东汉时期佛传经中的“见”字式被动句描写
二、西晋时期佛传经中的“见”字式被动句描写
三、东晋十六国时期佛传经中的“见”字式被动句
四、南北朝时期佛传经中的“见”字式被动句描写
五、隋唐时期佛传经中的“见”字式被动句描写
第四节 佛传经中的“为
一、佛传经中的“为
二、佛传经中的“所V”式被动句
三、佛传经中的“为
四、佛传经中其它的“为
第五节 佛传经中的“被”字式及其变式被动句
一、佛传经中的“被”字式被动句
(一) “被”字式被动句施事宾语的使用情况
(二) “被”字式被动句中的被动动词使用情况
二、佛传经中“被”字式的变式被动句
第三章 佛传经中被动句分析与研究
第一节 佛传经“於”字式被动句研究
第二节 佛传经“为”字式被动句研究
第三节 佛传经“见”字式被动句研究
第四节 佛传经“为
一、“为
二、“所V”式被动句
三、“为
第五节 “被“字式及其变式被动句研究
一、“被“字式被动句
二、“被
第六节 佛传经内部被动句对比研究
注释
参考文献
(一) 专著类
(二) 学位论文类
(三) 期刊类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魏六朝汉译佛经“见”字式被动句研究[J]. 安俊丽.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2]《国语》中被动句考察[J]. 罗海来.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03)
[3]《吴越春秋》标志被动句研究[J]. 岳守雯.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4]从语言角度看《撰集百缘经》的译者及翻译年代[J]. 陈祥明. 语言研究. 2009(01)
[5]《水经注》中被动句研究[J]. 朱金凤. 凯里学院学报. 2008(02)
[6]汉译佛典中“所V”式被动句来源小议[J]. 何亮. 古汉语研究. 2007(03)
[7]魏晋南北朝文与汉文佛典的被动式研究[J]. 陈秀兰.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06)
[8]《盐铁论》被动式研究[J]. 李爱红.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9]从佛经材料看中古汉语之“见V”结构[J]. 王玥雯. 襄樊学院学报. 2005(04)
[10]《颜氏家训》的被动句研究[J]. 刘光明.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3)
硕士论文
[1]《杂宝藏经》句法问题初探[D]. 姬红岩.曲阜师范大学 2007
[2]东汉佛经的“所”字研究[D]. 韩燕.四川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68140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对象和意义
二、中古汉语被动句的研究现状
(一) 中土文献被动句研究概况
(二) 汉译佛经被动句研究概况
三、被动句研究的语料选择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材料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佛传经被动句描写
第一节 佛传经中的“於”字式被动句
一、东汉时期佛传经中的“於”字式被动句
二、三国时期佛传经中的“於”字式被动句
三、西晋时期佛传经的“於”字式被动句
四、东晋十六国时期佛传经中的“於”字式被动句
五、南北朝时期佛传经中的“於”字式被动句
六、隋唐时期佛传经中的“於”字式被动句
七、宋代时期佛传经中的“於”字式被动句
第二节 佛传经中的“为”字式被动句
一、东汉时期佛传经中的“为”字式被动句
二、三国时期佛传经中的“为”字式被动句
三、西晋时期的佛传经中没有“为”字式被动句
四、东晋十六国时期佛传经中的“为”字式被动句
五、南北朝时期的佛传经中的“为”字式被动句
六、隋唐时期佛传经中的“为”字式被动句
七、宋代时期佛传经中的“为”字式被动句描写
八、失译的佛传经中的“为”字式被动句描写
第三节 佛传经中的“见”字式被动句
一、东汉时期佛传经中的“见”字式被动句描写
二、西晋时期佛传经中的“见”字式被动句描写
三、东晋十六国时期佛传经中的“见”字式被动句
四、南北朝时期佛传经中的“见”字式被动句描写
五、隋唐时期佛传经中的“见”字式被动句描写
第四节 佛传经中的“为
一、佛传经中的“为
二、佛传经中的“所V”式被动句
三、佛传经中的“为
四、佛传经中其它的“为
第五节 佛传经中的“被”字式及其变式被动句
一、佛传经中的“被”字式被动句
(一) “被”字式被动句施事宾语的使用情况
(二) “被”字式被动句中的被动动词使用情况
二、佛传经中“被”字式的变式被动句
第三章 佛传经中被动句分析与研究
第一节 佛传经“於”字式被动句研究
第二节 佛传经“为”字式被动句研究
第三节 佛传经“见”字式被动句研究
第四节 佛传经“为
一、“为
二、“所V”式被动句
三、“为
第五节 “被“字式及其变式被动句研究
一、“被“字式被动句
二、“被
第六节 佛传经内部被动句对比研究
注释
参考文献
(一) 专著类
(二) 学位论文类
(三) 期刊类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魏六朝汉译佛经“见”字式被动句研究[J]. 安俊丽.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2]《国语》中被动句考察[J]. 罗海来.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03)
[3]《吴越春秋》标志被动句研究[J]. 岳守雯.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4]从语言角度看《撰集百缘经》的译者及翻译年代[J]. 陈祥明. 语言研究. 2009(01)
[5]《水经注》中被动句研究[J]. 朱金凤. 凯里学院学报. 2008(02)
[6]汉译佛典中“所V”式被动句来源小议[J]. 何亮. 古汉语研究. 2007(03)
[7]魏晋南北朝文与汉文佛典的被动式研究[J]. 陈秀兰.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06)
[8]《盐铁论》被动式研究[J]. 李爱红.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9]从佛经材料看中古汉语之“见V”结构[J]. 王玥雯. 襄樊学院学报. 2005(04)
[10]《颜氏家训》的被动句研究[J]. 刘光明.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3)
硕士论文
[1]《杂宝藏经》句法问题初探[D]. 姬红岩.曲阜师范大学 2007
[2]东汉佛经的“所”字研究[D]. 韩燕.四川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681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168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