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V不V”格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6 09:20
“爱V不V”是现代汉语口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结构形式。从以往研究来看,语言学界尚未对此格式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概念整合理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运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对“爱V不V”格式进行探讨和研究。论文零绪论简单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理论方法、选题意义和语料来源。第一章首先介绍该格式的构成部分常项“爱”、“不”以及变项“V”的选用机制,进而探究能进入该格式的动词类别。最后列表定量分析该格式每种句法功能所占的百分比,以探讨该格式在句中主要充当何种功能。第二章从语义特征、语义关系两个方面分析该格式的语义。第一部分先分析该格式各组成部分的语义特征,并着重从语义特征角度详细描写能进入该格式的“V”,最后考察整个“爱V不V”格式的语义特征;第二部分结合例句,详细探讨“爱V不V”格式的三种语义关系。第三章结合第二章的内容,从该格式在具体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表达特征出发,对“爱V不V”作出语用解释。第四章在第二、三章的基础上,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其形成机制,并从形式到意义,再由意义到形式,提炼出三条标准,描写“爱V不V”格式的层级分布及其内部成员整合度的高低。第五章总结全...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零 绪论
0.1 选题意义
0.2 研究现状简介
0.2.1 对“爱V 不V”格式的专项研究
0.2.2 对与“爱 V 不 V”相关格式的研究
0.2.3 对紧缩结构的研究
0.3 语料来源及理论方法
0.3.1 里论和方法
0.3.2 语料来源
第一章 “爱 V 不 V”的构成及句法分析
1.1 “爱 V 不 V”的构成
1.1.1 “爱”、“不”的考察
1.1.2 “V”的选用机制
1.1.3 格式定性
1.2 “爱 V 不 V”的句法分析
1.2.1 音节结构划分
1.2.2 句法功能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爱 V 不 V”的语义分析
2.1 语义特征分析
2.1.1 “爱”、“不”的语义特征
2.1.2 “V”的语义特征
2.1.3 “爱 V 不 V”的语义特征
2.2 语义关系分析
2.2.1 假设性语义关系
2.2.2 选择性语义关系
2.2.3 确定性语义关系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爱 V 不 V”的语用分析
3.1 “爱 V 不 V”的表达特征
3.1.1 焦点表述
3.1.2 句末语调
3.2 “爱 V 不 V”的语用解释
3.2.1 经济性原则
3.2.2 预设分析
3.2.3 主观情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爱 V 不 V”的形成及其概念整合的层级分布
4.1 “爱 V 不 V”的形成机制
4.1.1 “爱v 不v”结构剖析
4.1.2 “爱 V 不 V”的意义浮现
4.2 层级性在句法形式上的体现
4.2.1 “v”可带宾语的自由度
4.2.2 “爱v 不 V”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
4.2.3 “爱v 不V”依赖一 I--F 文语境的程度
4.3 “爱V 不V”的分布等级
4.3.1 A 级:低整合度
4.3.2 B 级:中整合度
4.3.3 0 级:高整合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粘合定中结构“N双+N双”的整合度高低及其层级分布[J]. 吴为善,邱薇. 世界汉语教学. 2010(01)
[2]用构式语法研究“爱V不V”结构[J]. 丁加勇,易磊. 云梦学刊. 2009(06)
[3]“爱V不V”的构式分析[J]. 李文浩. 现代外语. 2009(03)
[4]构式与意象图式[J]. 陆俭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5]汉语单双音节选择与优选模式[J]. 罗红昌. 语言科学. 2009(03)
[6]“爱谁谁”及相关说法[J]. 李宗江. 汉语学习. 2009(01)
[7]“爱V不V”句式的语篇考察[J]. 郭圣林. 汉语学习. 2009(01)
[8]“移位”还是“移情”?——析“他是去年生的孩子”[J]. 沈家煊. 中国语文. 2008(05)
[9]“说、想、看”的主观化及其诱因[J]. 姚占龙.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8(05)
[10]试析紧缩短语与紧缩句[J]. 李成泉.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8(06)
硕士论文
[1]“爱V不V”句式研究[D]. 于琳琳.吉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14085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零 绪论
0.1 选题意义
0.2 研究现状简介
0.2.1 对“爱V 不V”格式的专项研究
0.2.2 对与“爱 V 不 V”相关格式的研究
0.2.3 对紧缩结构的研究
0.3 语料来源及理论方法
0.3.1 里论和方法
0.3.2 语料来源
第一章 “爱 V 不 V”的构成及句法分析
1.1 “爱 V 不 V”的构成
1.1.1 “爱”、“不”的考察
1.1.2 “V”的选用机制
1.1.3 格式定性
1.2 “爱 V 不 V”的句法分析
1.2.1 音节结构划分
1.2.2 句法功能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爱 V 不 V”的语义分析
2.1 语义特征分析
2.1.1 “爱”、“不”的语义特征
2.1.2 “V”的语义特征
2.1.3 “爱 V 不 V”的语义特征
2.2 语义关系分析
2.2.1 假设性语义关系
2.2.2 选择性语义关系
2.2.3 确定性语义关系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爱 V 不 V”的语用分析
3.1 “爱 V 不 V”的表达特征
3.1.1 焦点表述
3.1.2 句末语调
3.2 “爱 V 不 V”的语用解释
3.2.1 经济性原则
3.2.2 预设分析
3.2.3 主观情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爱 V 不 V”的形成及其概念整合的层级分布
4.1 “爱 V 不 V”的形成机制
4.1.1 “爱v 不v”结构剖析
4.1.2 “爱 V 不 V”的意义浮现
4.2 层级性在句法形式上的体现
4.2.1 “v”可带宾语的自由度
4.2.2 “爱v 不 V”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
4.2.3 “爱v 不V”依赖一 I--F 文语境的程度
4.3 “爱V 不V”的分布等级
4.3.1 A 级:低整合度
4.3.2 B 级:中整合度
4.3.3 0 级:高整合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粘合定中结构“N双+N双”的整合度高低及其层级分布[J]. 吴为善,邱薇. 世界汉语教学. 2010(01)
[2]用构式语法研究“爱V不V”结构[J]. 丁加勇,易磊. 云梦学刊. 2009(06)
[3]“爱V不V”的构式分析[J]. 李文浩. 现代外语. 2009(03)
[4]构式与意象图式[J]. 陆俭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5]汉语单双音节选择与优选模式[J]. 罗红昌. 语言科学. 2009(03)
[6]“爱谁谁”及相关说法[J]. 李宗江. 汉语学习. 2009(01)
[7]“爱V不V”句式的语篇考察[J]. 郭圣林. 汉语学习. 2009(01)
[8]“移位”还是“移情”?——析“他是去年生的孩子”[J]. 沈家煊. 中国语文. 2008(05)
[9]“说、想、看”的主观化及其诱因[J]. 姚占龙.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8(05)
[10]试析紧缩短语与紧缩句[J]. 李成泉.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8(06)
硕士论文
[1]“爱V不V”句式研究[D]. 于琳琳.吉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140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214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