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传统蒲剧用韵考
发布时间:2021-07-05 15:44
蒲剧源于今山西晋南地区,是北方传统戏曲,传承四百余年,其语言学意义是可作为音韵学与方言学的研究对象。本文以晋南传统蒲剧剧本为研究对象,甄选传统剧目剧本44部进行考察,审度韵例,参照《广韵》摘录韵字。运用韵脚字系联法得出韵段1673个,并辅以谐声、相关度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出晋南传统蒲剧韵部系统十三部,包括阴声韵歌戈、怀来、家麻、乜邪、支虞、姑模、萧豪、尤侯、灰堆九部,阳声韵江阳、东青、言前、真侵四部。韵字具有异部相押、不忌重韵的特点。分析韵部之间异部相押的情况,发现部分假摄开口字仍入家麻部;鱼虞居韵入支虞部;曾梗通三摄通押;咸山二摄通押;真侵部与支虞部、灰堆部的相押情况为合韵。将《中原音韵》、《韵学骊珠》、京剧“十三辙”与晋南传统蒲剧韵部十三部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蒲剧十三部中闭口音已经消失;前后鼻音韵尾分明;鱼模部发生分化;齐微部分化为机微、灰回部,支时、机微部合并;没有独立的入声韵部。晋南传统蒲剧用韵与当地方言韵母系统有密不可分之关联,但并不一一对应。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晋南传统蒲剧韵例韵字考察
2.1 韵例的审度
2.1.1 唱词与念白
2.1.2 韵例
2.1.3 韵段
2.2 韵字的摘录
2.3 小结
第三章 晋南传统蒲剧的韵部系统及特点
3.1 晋南传统蒲剧的韵部系统
3.2 晋南传统蒲剧韵字的特点
3.2.1 异部相押
3.2.2 不忌重韵
3.3 晋南传统蒲剧韵部间相押的特点
3.3.1 乜邪部与家麻部分立
3.3.2 支虞部与姑模部分立
3.3.3 曾梗通三摄混押
3.3.4 咸山二摄混押
3.3.5 真侵部、支虞部、灰堆部之间互押
3.4 小结
第四章 晋南传统蒲剧用韵的纵横考察
4.1 晋南传统蒲剧用韵与《中原音韵》、《韵学骊珠》、"十三辙"的韵部比较
4.2 晋南传统蒲剧用韵与当地方言韵母系统的比较
4.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元代山西人杂剧用韵研究[J]. 李蕊. 语言研究. 2009(01)
[2]元曲的用韵研究述评[J]. 李蕊.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8(06)
[3]唐代山西诗人诗文用韵研究初探[J]. 韩翠芳. 文教资料. 2008(13)
[4]山西晋南地域文化及民间音乐对蒲州梆子的影响[J]. 张燕丽.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8(01)
[5]《董解元西厢记》用韵考[J]. 李春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6]《中原音韵》知庄章声母的分合及其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J]. 王洪君. 语文研究. 2007(01)
[7]别具一格 声情并茂——浅评蒲剧《西厢记》[J]. 李春沐. 黄河. 2007(01)
[8]“打”字语源及其形音流变[J]. 杨飞. 现代语文. 2006(05)
[9]山西方言果摄字读音历史层次之推测[J]. 孙小花. 语文研究. 2006(02)
[10]运城方言与普通话的主要语音差异[J]. 张重阳. 太原大学学报. 2005(04)
硕士论文
[1]元代山西人戏曲用韵研究[D]. 陶晓娟.辽宁师范大学 2008
[2]长沙传统花鼓戏用韵考[D]. 彭婷.中南大学 2007
[3]临汾方音百年来的演变[D]. 郑林杰.山西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66359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晋南传统蒲剧韵例韵字考察
2.1 韵例的审度
2.1.1 唱词与念白
2.1.2 韵例
2.1.3 韵段
2.2 韵字的摘录
2.3 小结
第三章 晋南传统蒲剧的韵部系统及特点
3.1 晋南传统蒲剧的韵部系统
3.2 晋南传统蒲剧韵字的特点
3.2.1 异部相押
3.2.2 不忌重韵
3.3 晋南传统蒲剧韵部间相押的特点
3.3.1 乜邪部与家麻部分立
3.3.2 支虞部与姑模部分立
3.3.3 曾梗通三摄混押
3.3.4 咸山二摄混押
3.3.5 真侵部、支虞部、灰堆部之间互押
3.4 小结
第四章 晋南传统蒲剧用韵的纵横考察
4.1 晋南传统蒲剧用韵与《中原音韵》、《韵学骊珠》、"十三辙"的韵部比较
4.2 晋南传统蒲剧用韵与当地方言韵母系统的比较
4.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元代山西人杂剧用韵研究[J]. 李蕊. 语言研究. 2009(01)
[2]元曲的用韵研究述评[J]. 李蕊.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8(06)
[3]唐代山西诗人诗文用韵研究初探[J]. 韩翠芳. 文教资料. 2008(13)
[4]山西晋南地域文化及民间音乐对蒲州梆子的影响[J]. 张燕丽.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8(01)
[5]《董解元西厢记》用韵考[J]. 李春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6]《中原音韵》知庄章声母的分合及其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J]. 王洪君. 语文研究. 2007(01)
[7]别具一格 声情并茂——浅评蒲剧《西厢记》[J]. 李春沐. 黄河. 2007(01)
[8]“打”字语源及其形音流变[J]. 杨飞. 现代语文. 2006(05)
[9]山西方言果摄字读音历史层次之推测[J]. 孙小花. 语文研究. 2006(02)
[10]运城方言与普通话的主要语音差异[J]. 张重阳. 太原大学学报. 2005(04)
硕士论文
[1]元代山西人戏曲用韵研究[D]. 陶晓娟.辽宁师范大学 2008
[2]长沙传统花鼓戏用韵考[D]. 彭婷.中南大学 2007
[3]临汾方音百年来的演变[D]. 郑林杰.山西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663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266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