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王熙凤非真实性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
发布时间:2021-07-18 07:50
言语交际中的非真实性言语行为是真实存在的,是交际者刻意的语言选择,作为语用策略出现的非真实性言语行为,不但没有对交际双方造成实际损害,在日常交际中的作用反而是积极有效的,这一语言现象引起了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结合古典名著《红楼梦》,选用其中代表人物王熙凤具体的非真实性言语行为及其用例作为分析语料,在当前语言学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语言学、修辞学等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尝试对非真实性言语行为现象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以期能够为相关的非真实性言语行为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第一部分绪论,明确了非真实性言语问题的界定问题,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确了非真实性言语行为的定义并对相关研究综述进行了梳理,同时说明了文章写作的理论基础和语料来源,为下一步的分析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非真实性言语行为的产生过程。首先运用语用学相关理论,侧面分析了非真实性言语行为对交际原则的违反;其次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正面分析了非真实性言语行为产生的深层认知过程;再次,借鉴修辞学相关理论,阐述了非真实性言语的内外适应过程。非真实性言语行为的产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交际者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
【文章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3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非真实性言语行为问题的界定
(二) 王熙凤非真实性言语行为的相关研究综述
(三)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四) 本文研究语料说明
二、非真实性言语行为的产生
(一) 对合作原则的违反
(二) 对礼貌原则的违反
(三) 对关联原则的遵守
(四) 对语境的适应
三、非真实性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
(一) 比喻
(二) 夸张
(三) 反语
(四) 双关
(五) 比拟
(六) 其他表现形式
四、非真实性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
(一) 作为语用策略的语用功能
(二) 应用于文学创作和欣赏
五、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非真实性话语的定义[J]. 上凯英. 考试周刊. 2010(32)
[2]王熙凤“善意的谎言”的语用学分析[J]. 林书舟.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3]王熙凤话语的语用阐释[J]. 路翩翩.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5)
[4]善意谎言及其言后行为的语用分析[J]. 张国富.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4)
[5]说谎作为交际策略的顺应性研究[J]. 赵峰艳. 铜仁学院学报. 2008(04)
[6]浅析汉语功能假信息的产生[J]. 黄维.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7]《红楼梦》王熙凤话语的话语语用分析[J]. 房敏.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03)
[8]关联视角下的非真实性话语[J]. 潘晓慧,卜小伟.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04)
[9]汉语中作为语用策略的言语假信息研究[J]. 李元胜.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7(06)
[10]善意谎言的语用阐释与语用价值[J]. 黄苇.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2)
本文编号:3289163
【文章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3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非真实性言语行为问题的界定
(二) 王熙凤非真实性言语行为的相关研究综述
(三)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四) 本文研究语料说明
二、非真实性言语行为的产生
(一) 对合作原则的违反
(二) 对礼貌原则的违反
(三) 对关联原则的遵守
(四) 对语境的适应
三、非真实性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
(一) 比喻
(二) 夸张
(三) 反语
(四) 双关
(五) 比拟
(六) 其他表现形式
四、非真实性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
(一) 作为语用策略的语用功能
(二) 应用于文学创作和欣赏
五、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非真实性话语的定义[J]. 上凯英. 考试周刊. 2010(32)
[2]王熙凤“善意的谎言”的语用学分析[J]. 林书舟.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3]王熙凤话语的语用阐释[J]. 路翩翩.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5)
[4]善意谎言及其言后行为的语用分析[J]. 张国富.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4)
[5]说谎作为交际策略的顺应性研究[J]. 赵峰艳. 铜仁学院学报. 2008(04)
[6]浅析汉语功能假信息的产生[J]. 黄维.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7]《红楼梦》王熙凤话语的话语语用分析[J]. 房敏.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03)
[8]关联视角下的非真实性话语[J]. 潘晓慧,卜小伟.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04)
[9]汉语中作为语用策略的言语假信息研究[J]. 李元胜.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7(06)
[10]善意谎言的语用阐释与语用价值[J]. 黄苇.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2)
本文编号:32891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289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