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对Langacker认知参照点模型图的分析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1-07-29 20:24
  研读Langacker对CRPM的相关论述,参照认知心理学和中国学者的参照点理论,在此基础上从"具身认知"及"有界"与"无界"的视角进行分析,可以发现:Langacker所画的CRPM示意图不能理解为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中的图式,而只能看作CRPM的"流程式图示"。理想化认知模型中的图式结构是概念结构形成的基础,它形成于认知主体(C)的心智中。CRPM的图式结构应该是从R→T的"出发地—路径—目标"图式结构,其认知机制是"源域到目标域"的隐喻结构。在CRPM的图式结构中不包括C,而D可以实现"有界"与"无界"的跨域转化。 

【文章来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43(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对Langacker认知参照点模型图的分析与思考


.认知参照点模型(Langacker 1991:174)

模型图,参照点,模型,认知语言学


图1.认知参照点模型(Langacker 1991:174)自CRPM引入中国以来,运用该理论和图示结构对汉英等语言的认知展开的研究逐年增多。然而,以“认知参照点”为关键词从中国知网检索到的论文大多是对该理论的应和或诠释,而且在诠释性文章中尚存混淆不清或意见相左之处。究其原因如下:其一,Langacker对CRPM的认知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一方面说明其对CRPM的认知不断深入,另一方面也说明其对CRPM的认知和阐释尚存模糊之处需要修补和纠正。其二,CRPM理论及图形产生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确立及成熟发展时期(1986~2006)②,这一时期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在国内外“几乎既没有遭受到来自认知语言学领域内部研究者的质疑,也没有遭受来自认知语言学领域以外的发难”(李福印 2009:24)。如今,认知语言学处于深化和反思阶段(21世纪初至今),除积极倡导“社会转向”和“量化转向”外,也有部分学者(Dabrowska 2016;文旭、司卫国2018;王寅 2015,2019)对认知语言学的一些理论进行了反思。比如文旭、司卫国(2018:32)以Domain为例,指出Langacker等学者“部分术语不统一,有些概念界定不清晰”等问题。

构建过程,语言,认知行为


如图3所示,根据具身认知理论我们可以对CRPM图做如下修正:具身心智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构建了R→T的认知参照点结构。身体嵌在无限的环境中,身心主动或被动地加工来自客观世界的信息,被加工的实体信息形成D域,借助D域中首先凸显的实体去认知目标。“亲身体验并不是形成新的概念结构的唯一来源。人们可以通过想象而构建还未遇到过的范例的概念结构。”(蒋勇 2003:3)因此,具身心智构筑的D域不是有形的躯体范围,而是认知所及的范围。人的认知能力是无限的,D也必然是动态的、无界的。但语言是认知行为的结果,在语言世界中认知行为被语言固化。因此,语言中映射的认知参照点结构是确定的,具有概括性、确定性、有界性等特征(图4)。图4.语言中映射的CRPM图结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体认语言学之语言哲学分析[J]. 王寅.  外语研究. 2019(03)
[2]基于“社会认知”的社会认知语言学[J]. 文旭.  现代外语. 2019(03)
[3]认知语言学:反思与展望[J]. 文旭,司卫国.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18(03)
[4]认知参照点观照下英语层级形容词的语用主观化[J]. 江加宏.  池州学院学报. 2018(04)
[5]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J]. 周珏宇.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03)
[6]认知语法的具身性[J]. 牛保义.  外语教学. 2016(06)
[7]体认一元观:理论探索与应用价值——心智哲学的新思考[J]. 王寅.  中国外语. 2015(02)
[8]如何阐释认知语言学[J]. 李福印.  外语学刊. 2009(02)
[9]认知域与名词的可数性[J]. 李冀宏,杨玉娟.  外语教学. 2008(04)
[10]地点域/方位域对立和汉语句法分析[J]. 方经民.  语言科学. 2004(06)



本文编号:33099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3099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b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