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不V”格式的多角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4 20:53
前人时贤对“V不V”格式已做过大量的研究,但研究成果多数包含在正反问或反复问句中,很少有人对“V不V”格式做过专题研究,尤其是对该格式的句类分布、语用含义、语法化历程等更没有系统的考察,因此很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深入讨论。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共时平面对“V不V”格式进行全面的阐述,同时从历时角度探索“V不V”格式语法化过程。从而形成对该格式的系统认识,最后将“V不V”格式与其它相近格式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相关内容提供参考。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零为绪论部分,简单地介绍了本文研究所运用的理论及方法、选题意义和语料来源,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总结。第一章依据张斌主编的《现代汉语》对动词的分类,逐个考察了不同类型的动词及动词性短语进入“V不V”格式的情况,以及该格式的句法功能。第二章结合“V不V”格式的句法功能,考察了“V不V”格式的句类分布情况。该格式主要用于陈述句和疑问句中。同时分析了与“V不V”句类分布相关的因素,如语气语调、句法结构、语境因素等。第三章将“V不V”格式的多种语用含义进行了分类总结,并考察了影响该格式语用含义的多种因素,主要有语用原则、交际...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零 绪论
0.1 选题目的和意义
0.2 相关研究概况综述
0.2.1 前人研究成果
0.2.2 目前还存在的问题
0.3 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0.4 语料来源
第一章 “V不V”格式的句法分析
1.1 关于动词“V”的考察
1.1.1 “V”为单个动词
1.1.2 “V”为动词性短语
1.1.3 “V”为复杂动词性结构
1.2 “V不V”格式的特点
1.2.1 “V不V”的多种变化形式
1.2.2 “V不V”的内部结构关系
1.3 “V不V”格式的句法功能
1.3.1 “V不V”格式作谓语
1.3.2 “V不V”格式作主语
1.3.3 “V不V”格式作其他成分
1.4 小结
第二章 “V不V”格式的句类分布
2.1 “V不V”格式用于陈述句
2.1.1 “V不V”用于肯定陈述句
2.1.2 “V不V”用于否定陈述句
2.2 “V不V”格式用于疑问句
2.2.1 有疑而问的疑问句
2.2.2 半信半疑的疑问句
2.2.3 无疑而问的疑问句
2.3 与“V不V”句类分布相关的因素
2.3.1 语气语调
2.3.2 句法结构
2.3.3 语境因素
2.4 小结
第三章 “V不V”格式的语用含义探析
3.1 “V不V”格式的语用含义
3.1.1 询问、求证类
3.1.2 请求、要求类
3.1.3 商量、催促类
3.1.4 提示、提醒类
3.1.5 劝阻、威胁类
3.2 影响“V不V”语用含义的相关因素
3.2.1 语用原则
3.2.1.1 礼貌原则
3.2.1.2 预设原则
3.2.2 交际语境
3.2.3 副词的共现
3.3 小结
第四章 “V不V”格式的语法化考察
4.1 “V不V”格式的演化历程
4.1.1 上古汉语中的“V不V”格式
4.1.2 中古及近代汉语中的“V不V”格式
4.1.3 现代汉语中的“V不V”格式
4.2 “V不V”格式的语法化分析
4.2.1 由谓语核心变为非核心
4.2.2 疑问强度由强变弱以致消失
4.2.3 由命题功能变为交际功能
4.3 “V不V”格式语法化的机制和动因
4.3.1 主观化
4.3.2 重新分析和类推
4.4 小结
第五章 “V不V”与相关格式的比较
5.1 “V不V”和“V与不V”、“V还是不V”的比较
5.1.1 句法上的差异
5.1.1.1 “V与不V”的句法功能
5.1.1.2 “V还是不V”的句法功能
5.1.2 语义上的差异
5.1.3 语用上的差异
5.2 “V不V”和“V没V”的比较
5.2.1 句法上的差异
5.2.1.1 “V没V”中“V”的种类
5.2.1.2 “V没V”的句法功能
5.2.2 语义上的差异
5.2.3 语用上的差异
5.3 小结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类推机制在汉语称数构式演变中的功能探讨[J]. 刘祖勤,胡勇.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02)
[2]汉语句类和语气的句法分析[J]. 邓思颖. 汉语学报. 2010(01)
[3]信息结构对“X-neg-X”正反问问标的语法制约[J]. 郭婷婷. 长江学术. 2009(04)
[4]“好不好”附加问的话语情态研究[J]. 高华.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4)
[5]试论新兴的后附否定标记“好不好”[J]. 郑娟曼,邵敬敏.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6)
[6]句类划分标准的三个平面语法观和语义功能语法观[J]. 谷孝龙.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7]说“好不好”的虚化[J]. 彭吉军,付开平.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2)
[8]隐喻在习语语义形成和抽象化过程中的作用——以“手”为例[J]. 陈晶,郑佳燕.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1)
[9]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在委婉语使用中的矛盾和统一[J]. 范丽群.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8(02)
[10]重新分析的无标化解释[J]. 刘丹青. 世界汉语教学. 2008(01)
硕士论文
[1]“X不X”结构的语法化考察[D]. 彭吉军.华中科技大学 2008
[2]语法化中的重新分析机制研究[D]. 朱新军.华中师范大学 2008
[3]正反问祈使义句的句法、语用分析[D]. 林娟廷.北京语言大学 2006
[4]现代汉语正反问研究[D]. 陈静.四川师范大学 2002
[5]现代汉语正反问反问句研究[D]. 刘瑛.河南大学 2002
[6]汉语隐喻研究[D]. 刘晓静.天津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343169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零 绪论
0.1 选题目的和意义
0.2 相关研究概况综述
0.2.1 前人研究成果
0.2.2 目前还存在的问题
0.3 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0.4 语料来源
第一章 “V不V”格式的句法分析
1.1 关于动词“V”的考察
1.1.1 “V”为单个动词
1.1.2 “V”为动词性短语
1.1.3 “V”为复杂动词性结构
1.2 “V不V”格式的特点
1.2.1 “V不V”的多种变化形式
1.2.2 “V不V”的内部结构关系
1.3 “V不V”格式的句法功能
1.3.1 “V不V”格式作谓语
1.3.2 “V不V”格式作主语
1.3.3 “V不V”格式作其他成分
1.4 小结
第二章 “V不V”格式的句类分布
2.1 “V不V”格式用于陈述句
2.1.1 “V不V”用于肯定陈述句
2.1.2 “V不V”用于否定陈述句
2.2 “V不V”格式用于疑问句
2.2.1 有疑而问的疑问句
2.2.2 半信半疑的疑问句
2.2.3 无疑而问的疑问句
2.3 与“V不V”句类分布相关的因素
2.3.1 语气语调
2.3.2 句法结构
2.3.3 语境因素
2.4 小结
第三章 “V不V”格式的语用含义探析
3.1 “V不V”格式的语用含义
3.1.1 询问、求证类
3.1.2 请求、要求类
3.1.3 商量、催促类
3.1.4 提示、提醒类
3.1.5 劝阻、威胁类
3.2 影响“V不V”语用含义的相关因素
3.2.1 语用原则
3.2.1.1 礼貌原则
3.2.1.2 预设原则
3.2.2 交际语境
3.2.3 副词的共现
3.3 小结
第四章 “V不V”格式的语法化考察
4.1 “V不V”格式的演化历程
4.1.1 上古汉语中的“V不V”格式
4.1.2 中古及近代汉语中的“V不V”格式
4.1.3 现代汉语中的“V不V”格式
4.2 “V不V”格式的语法化分析
4.2.1 由谓语核心变为非核心
4.2.2 疑问强度由强变弱以致消失
4.2.3 由命题功能变为交际功能
4.3 “V不V”格式语法化的机制和动因
4.3.1 主观化
4.3.2 重新分析和类推
4.4 小结
第五章 “V不V”与相关格式的比较
5.1 “V不V”和“V与不V”、“V还是不V”的比较
5.1.1 句法上的差异
5.1.1.1 “V与不V”的句法功能
5.1.1.2 “V还是不V”的句法功能
5.1.2 语义上的差异
5.1.3 语用上的差异
5.2 “V不V”和“V没V”的比较
5.2.1 句法上的差异
5.2.1.1 “V没V”中“V”的种类
5.2.1.2 “V没V”的句法功能
5.2.2 语义上的差异
5.2.3 语用上的差异
5.3 小结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类推机制在汉语称数构式演变中的功能探讨[J]. 刘祖勤,胡勇.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02)
[2]汉语句类和语气的句法分析[J]. 邓思颖. 汉语学报. 2010(01)
[3]信息结构对“X-neg-X”正反问问标的语法制约[J]. 郭婷婷. 长江学术. 2009(04)
[4]“好不好”附加问的话语情态研究[J]. 高华.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4)
[5]试论新兴的后附否定标记“好不好”[J]. 郑娟曼,邵敬敏.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6)
[6]句类划分标准的三个平面语法观和语义功能语法观[J]. 谷孝龙.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7]说“好不好”的虚化[J]. 彭吉军,付开平.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2)
[8]隐喻在习语语义形成和抽象化过程中的作用——以“手”为例[J]. 陈晶,郑佳燕.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1)
[9]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在委婉语使用中的矛盾和统一[J]. 范丽群.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8(02)
[10]重新分析的无标化解释[J]. 刘丹青. 世界汉语教学. 2008(01)
硕士论文
[1]“X不X”结构的语法化考察[D]. 彭吉军.华中科技大学 2008
[2]语法化中的重新分析机制研究[D]. 朱新军.华中师范大学 2008
[3]正反问祈使义句的句法、语用分析[D]. 林娟廷.北京语言大学 2006
[4]现代汉语正反问研究[D]. 陈静.四川师范大学 2002
[5]现代汉语正反问反问句研究[D]. 刘瑛.河南大学 2002
[6]汉语隐喻研究[D]. 刘晓静.天津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3431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343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