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及其注疏若干语法现象比较
发布时间:2021-11-06 01:54
《诗经注疏》一书包含五部分:《诗》、《毛诗诂训传》、《毛诗笺》、《毛诗音》、《毛诗正义》,时间跨度从先秦到唐初。由于汇集名家注疏,所以一直被看做“小学”中的经典之作,人们对它的注意力多集中在训诂研究方面,而其语法研究的重要性往往被人忽视。作为随文释义的训诂书籍,它的目的是为了让时人读懂前代典籍或前人注释,因此会尽量使用当时人们所熟知的语言去训释,因而训诂语言一般反映了当时的语言面貌;而且训诂语言与原典存在时间距离,尤其它们是对同一内容用不同时代的语言做出的不同表述,这正为我们研究语法史提供了很好的比较的材料。应该说通过训诂材料研究语言的演变是一条可行的途径。文章将《诗经注疏》中的《诗经》原文与《毛诗诂训传》、《毛诗笺》、《毛诗正义》所反映出来的语法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从原文和释文的异同中探求先秦到唐代汉语发展变化的语法现象并提炼其规律。具体说来词法部分选取了实词中的名词、动词、代词,虚词中的介词、连词作为讨论对象,句法部分选取了语序和被动句作为讨论对象,共计七章。当然,词法和句法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两者时有交错。通过对《诗经》及其注疏语言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诗经注疏》的语法整体地呈现出...
【文章来源】:吉首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毛诗注疏》的语法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该方向的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一章 名词的变化
第一节 名词词头“有”的消失
第二节 名词句法功能的变化
第三节 名词方位结构的完善
第二章 动词的变化
第一节 动词语法意义与语法功能的确定
第二节 名动同形的区分趋于明显
第三节 助动词的使用趋于普遍
第三章 代词的变化
第一节 代词的单一化
第二节 代词意义指向的明确化
第四章 介词的变化
第一节 介词的兴替
第二节 介词的使用成为必要
第三节 介词形式的通俗化
第五章 连词的变化
第一节 连词形式的变化
第二节 从意合法到连词的普遍使用
第三节 对连词功能认识的深化
第六章 语序的变化
第一节 疑问代词作宾语
第二节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第三节 宾语用代词复指
第四节 代词宾语直接前置
第七章 被动表示法的变化
第一节 “于(於)/乎”字式的消失
第二节 “为”字式与“见”字式的变化
第三节 “被”字式的兴起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被”字的语法化及被字式的发展[J]. 赵爱武.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01)
[2]古汉语“见”字的用法及其发展[J]. 连丽萍.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7(05)
[3]关于“见Vt”结构中“见”的语法、语义特征问题[J]. 孙良明. 古汉语研究. 2007(02)
[4]从先秦方位词看汉民族方位概念的发展[J]. 张静. 东岳论丛. 2006(06)
[5]《诗经》“而”用法考[J]. 麦宇红.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06)
[6]古汉语宾语前置和焦点理论[J]. 路广.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0)
[7]上古汉语介词的发展与演变[J]. 王鸿滨.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8]连词“以及”的历史来源[J]. 田范芬. 古汉语研究. 2004(01)
[9]“所以”完全变成连词的时代[J]. 汪维辉. 古汉语研究. 2002(02)
[10]先秦“被·动”式、“见·动”式再认识[J]. 赫琳. 古汉语研究. 2001(03)
博士论文
[1]两汉语法专题研究[D]. 魏兆惠.华东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诗经》三家注的语法观及其发展[D]. 罗荣华.宁夏大学 2004
[2]古汉语词缀研究[D]. 彭小琴.四川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478930
【文章来源】:吉首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毛诗注疏》的语法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该方向的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一章 名词的变化
第一节 名词词头“有”的消失
第二节 名词句法功能的变化
第三节 名词方位结构的完善
第二章 动词的变化
第一节 动词语法意义与语法功能的确定
第二节 名动同形的区分趋于明显
第三节 助动词的使用趋于普遍
第三章 代词的变化
第一节 代词的单一化
第二节 代词意义指向的明确化
第四章 介词的变化
第一节 介词的兴替
第二节 介词的使用成为必要
第三节 介词形式的通俗化
第五章 连词的变化
第一节 连词形式的变化
第二节 从意合法到连词的普遍使用
第三节 对连词功能认识的深化
第六章 语序的变化
第一节 疑问代词作宾语
第二节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第三节 宾语用代词复指
第四节 代词宾语直接前置
第七章 被动表示法的变化
第一节 “于(於)/乎”字式的消失
第二节 “为”字式与“见”字式的变化
第三节 “被”字式的兴起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被”字的语法化及被字式的发展[J]. 赵爱武.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01)
[2]古汉语“见”字的用法及其发展[J]. 连丽萍.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7(05)
[3]关于“见Vt”结构中“见”的语法、语义特征问题[J]. 孙良明. 古汉语研究. 2007(02)
[4]从先秦方位词看汉民族方位概念的发展[J]. 张静. 东岳论丛. 2006(06)
[5]《诗经》“而”用法考[J]. 麦宇红.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06)
[6]古汉语宾语前置和焦点理论[J]. 路广.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0)
[7]上古汉语介词的发展与演变[J]. 王鸿滨.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8]连词“以及”的历史来源[J]. 田范芬. 古汉语研究. 2004(01)
[9]“所以”完全变成连词的时代[J]. 汪维辉. 古汉语研究. 2002(02)
[10]先秦“被·动”式、“见·动”式再认识[J]. 赫琳. 古汉语研究. 2001(03)
博士论文
[1]两汉语法专题研究[D]. 魏兆惠.华东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诗经》三家注的语法观及其发展[D]. 罗荣华.宁夏大学 2004
[2]古汉语词缀研究[D]. 彭小琴.四川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4789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478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