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化的理论与实践视角探究
发布时间:2021-11-11 21:00
本文以语法化理论及汉语语法化研究现状为考察对象,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坚持语义和语法形式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采用点面结合、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汉语语法化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做一下总结和分析。本论文虽为理论性文章,但并不止步于对已有成果的总结归纳,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评论、反思和进一步的研究。总结语法化理论解决了汉语研究的哪些问题,反思是否存在与汉语事实不符合的地方,目前研究还有哪些薄弱环节,并结合具体案例,对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做实践研究。我们采用规范的操作模式,结合构式语法理论,从语言单位的形式和语义两个方面入手,细致梳理了名词、代词和动词三大类实词的语法化路径。在对丰富材料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本文总结出“语法化理论侧重语言形式的产生和演变,而汉语由于本身特点,却侧重语义演变和演变结果”的结论。构式语法中新的理论视角一一“构式化”理论,在此方面对汉语的语法化研究予以了补充,该理论细化了语言单位产生的具体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词汇化、语法化的区分做出了新的解释,同时还分析了语法化的本质特征是弱化还是扩展等问题。本文所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总结了名词、动词语法化的关...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语法化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1.1.1 什么是语法化
1.1.2 语法化的研究对象
1.2 语法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 语法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1.3.1 本文的研究意义
1.3.2 本文研究思路
1.4 本文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语料使用说明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4.3 语料使用说明
第二章 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2.1 语法化的理论基础
2.2 目的论动因
2.3 认知论动因
2.3.1 隐喻和转喻
2.3.2 对转喻的重新认识
2.4 汉语研究中的语法化诱因
2.4.1 语用因素
2.4.2 语义因素
2.4.3 句法位置
2.4.4 句式义
2.4.5 语言系统
2.4.6 语法化动因的综合考察
2.5 国外对语法化机制的认识
2.5.1 Hopper&Traugott的观点
2.5.2 Bybee & Perkins & Pagliuca的观点
2.5.3 其他观点
2.6 汉语研究中的语法化机制
2.6.1 理论介绍
2.6.2 理论发展
2.6.3 语法化机制的层次性
2.7 语法化理论与传统的词汇语义研究
2.7.1 语法化与引申、虚化的关系
2.7.2 语法化机制与词义引申的对比
2.8 小结
第三章 汉语语法化环境考察(一)——体词卷
3.1 名词的语法化路径考察
量词>助词"> 3.1.1 名词>量词>助词
方位词>助词/语气词>话语标记"> 3.1.2 名词>方位词>助词/语气词>话语标记
3.2 代词的语法化路径考察
连词>话语标记"> 3.2.1 代词>连词>话语标记
助词"> 3.2.2 代词>助词
系动词>焦点标记/存在动词>介词"> 3.2.3 代词>系动词>焦点标记/存在动词>介词
语气词>话题标记"> 3.2.4 代词>语气词>话题标记
3.3 体词性成分语法化环境与联系项居中原则相关问题思考
3.4 小结
第四章 汉语语法化环境考察(二)——谓词卷
4.1 动词的语法化路径考察
介词>连词/语气词"> 4.1.1 动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量词"> 4.1.2 动词>量词
助动词>连词"> 4.1.3 动词>助动词>连词
助词>语气词"> 4.1.4 动词>助词>语气词
方位词>连词>话题标记"> 4.1.5 动词>方位词>连词>话题标记
连词"> 4.1.6 动词>连词
4.2 谓词性成分语法化环境与相关问题思考
4.2.1 谓词性成分的语法化环境与联系项居中原则
4.2.2 谓词性成分与体词性成分泛化阶段不同的原因探讨
4.2.3 从语法化角度看名词、动词分类
4.3 小结
第五章 语法化与词汇化、构式化的相关问题探讨及个案分析
5.1 主要理论问题讨论
5.1.1 词汇化与语法化
5.1.2 语法化与构式
5.1.3 话语标记的词汇化
5.2 “那是”类结构的语法化与词汇化分析
5.2.1 问题提出
5.2.2 构式化理论与“那是”类结构的发展阶段
5.2.3 话语标记“那是”的产生历程
5.2.4 应答语“那是那是”的产生
5.2.5 从构式化角度对词汇化、语法化关系的重新认识
5.3 构式化视野下语法化的弱化与扩展
5.3.1 问题提出
5.3.2 语法化效应参数
5.3.3 体标记“了”的构式变化
5.3.4 话语标记“那是”的构式化与语法化中的扩展和弱化
5.3.5 从构式化角度对弱化和扩展关系模式的理解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489511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语法化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1.1.1 什么是语法化
1.1.2 语法化的研究对象
1.2 语法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 语法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1.3.1 本文的研究意义
1.3.2 本文研究思路
1.4 本文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语料使用说明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4.3 语料使用说明
第二章 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2.1 语法化的理论基础
2.2 目的论动因
2.3 认知论动因
2.3.1 隐喻和转喻
2.3.2 对转喻的重新认识
2.4 汉语研究中的语法化诱因
2.4.1 语用因素
2.4.2 语义因素
2.4.3 句法位置
2.4.4 句式义
2.4.5 语言系统
2.4.6 语法化动因的综合考察
2.5 国外对语法化机制的认识
2.5.1 Hopper&Traugott的观点
2.5.2 Bybee & Perkins & Pagliuca的观点
2.5.3 其他观点
2.6 汉语研究中的语法化机制
2.6.1 理论介绍
2.6.2 理论发展
2.6.3 语法化机制的层次性
2.7 语法化理论与传统的词汇语义研究
2.7.1 语法化与引申、虚化的关系
2.7.2 语法化机制与词义引申的对比
2.8 小结
第三章 汉语语法化环境考察(一)——体词卷
3.1 名词的语法化路径考察
量词>助词"> 3.1.1 名词>量词>助词
方位词>助词/语气词>话语标记"> 3.1.2 名词>方位词>助词/语气词>话语标记
3.2 代词的语法化路径考察
连词>话语标记"> 3.2.1 代词>连词>话语标记
助词"> 3.2.2 代词>助词
系动词>焦点标记/存在动词>介词"> 3.2.3 代词>系动词>焦点标记/存在动词>介词
语气词>话题标记"> 3.2.4 代词>语气词>话题标记
3.3 体词性成分语法化环境与联系项居中原则相关问题思考
3.4 小结
第四章 汉语语法化环境考察(二)——谓词卷
4.1 动词的语法化路径考察
介词>连词/语气词"> 4.1.1 动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量词"> 4.1.2 动词>量词
助动词>连词"> 4.1.3 动词>助动词>连词
助词>语气词"> 4.1.4 动词>助词>语气词
方位词>连词>话题标记"> 4.1.5 动词>方位词>连词>话题标记
连词"> 4.1.6 动词>连词
4.2 谓词性成分语法化环境与相关问题思考
4.2.1 谓词性成分的语法化环境与联系项居中原则
4.2.2 谓词性成分与体词性成分泛化阶段不同的原因探讨
4.2.3 从语法化角度看名词、动词分类
4.3 小结
第五章 语法化与词汇化、构式化的相关问题探讨及个案分析
5.1 主要理论问题讨论
5.1.1 词汇化与语法化
5.1.2 语法化与构式
5.1.3 话语标记的词汇化
5.2 “那是”类结构的语法化与词汇化分析
5.2.1 问题提出
5.2.2 构式化理论与“那是”类结构的发展阶段
5.2.3 话语标记“那是”的产生历程
5.2.4 应答语“那是那是”的产生
5.2.5 从构式化角度对词汇化、语法化关系的重新认识
5.3 构式化视野下语法化的弱化与扩展
5.3.1 问题提出
5.3.2 语法化效应参数
5.3.3 体标记“了”的构式变化
5.3.4 话语标记“那是”的构式化与语法化中的扩展和弱化
5.3.5 从构式化角度对弱化和扩展关系模式的理解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4895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489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