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译经介词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0 21:23
本文运用共时静态描写和历时解释的动静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地考察了三国汉译佛经中的介词。我们首先在参考了各家关于介词的的分类标准后,确定了中古时期介词的范围,然后在三国汉译佛经中进行考察,共发现单音介词38个,复音介词16个。我们把这54个介词以时代为经,分为沿用上古的介词和中古新出现的介词两大类。再以语义为纬,分为表示处所、时间、原因、方式和对象等五大类,每一大类中又以语义为参照分为若干小类。通过对这五大类介词进行细致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我们整理出三国译经的介词系统。 在总结出三国译经的介词系统之后,我们把它与时代相隔不远的传世中土文献《三国志》作出共时的比较,以考察两种不同文献在介词使用上的趋同或是趋异。经比较后得出了如下结论: 一、就单音介词的聚合系统而言,《三国志》与三国汉译佛典并没有太大的差距,都主要是沿用上古的介词。这说明就单音介词而言,中土文献和汉译佛典的差距的并非如一些语言学者指出的那样大。 二、三国译经中的双音节介词从数量上看远远多于《三国志》,反映了汉译佛典在词汇双音化上比中土文献更加活跃。 三、三国译经中的介词的框式结构远远多于《三国志》,这是为语言表现趋于精密化的...
【文章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5 页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语料的选择
1.2 汉语的介词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本论文相关问题的说明
1.4.1 关于汉语史的分期
1.4.2 关于介词的名实
1.4.3 关于本论文的介词判断及其分类
第二章 三国译经介词研究
第一节 表示时间的介词
2.1.1 沿用上古的时间介词
2.1.2 中古新产生的时间介词
2.1.3 时间介词小结
第二节 表示处所的介词
2.2.1 沿用上古的处所介词
2.2.2 中古新产生的处所介词
2.2.3 处所介词小结
第三节 表示对象、范围的介词
2.3.1 沿用上古的对象范围介词
2.3.2 中古新产生的对象范围介词
2.3.3 对象范围介词小结
第四节 表示原因、目的的介词
2.4.1 表示原因的介词
2.4.2 表示目的的介词
2.4.3 表示原因目的介词小结
第五节 表示方式的介词
第六节 三国汉译佛典介词整理表
第三章 三国译经和《三国志》介词比较研究
3.1 《三国志》的介词系统
3.2 《三国志》与三国汉译佛经介词使用上表现的差异
参考文献
引用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古汉语表示“沿着”的介词“寻” [J]. 吴波.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3(05)
[2]在汉语历时分析中如何区分动词和介词 [J]. 马贝加. 中国语文. 2003(01)
[3]汉语中的框式介词 [J]. 刘丹青. 当代语言学. 2002(04)
[4]汉语介词的发展历程和虚化机制 [J]. 陈昌来.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03)
[5]中古译经中的处置式 [J]. 曹广顺,遇笑容. 中国语文. 2000(06)
[6]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 [J]. 沈家煊. 当代语言学. 1998(03)
[7]介词“就”的产生及其意义 [J]. 马贝加. 语文研究. 1997(04)
[8]近代汉语“和”类虚词的历史考察 [J]. 于江. 中国语文. 1996(06)
[9]介词“缘”的产生及其意义 [J]. 马贝加.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2)
[10]谈动词向介词的虚化 [J]. 金昌吉. 汉语学习. 1996(02)
硕士论文
[1]《三国志》介词研究[D]. 尚红.山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33415
【文章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5 页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语料的选择
1.2 汉语的介词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本论文相关问题的说明
1.4.1 关于汉语史的分期
1.4.2 关于介词的名实
1.4.3 关于本论文的介词判断及其分类
第二章 三国译经介词研究
第一节 表示时间的介词
2.1.1 沿用上古的时间介词
2.1.2 中古新产生的时间介词
2.1.3 时间介词小结
第二节 表示处所的介词
2.2.1 沿用上古的处所介词
2.2.2 中古新产生的处所介词
2.2.3 处所介词小结
第三节 表示对象、范围的介词
2.3.1 沿用上古的对象范围介词
2.3.2 中古新产生的对象范围介词
2.3.3 对象范围介词小结
第四节 表示原因、目的的介词
2.4.1 表示原因的介词
2.4.2 表示目的的介词
2.4.3 表示原因目的介词小结
第五节 表示方式的介词
第六节 三国汉译佛典介词整理表
第三章 三国译经和《三国志》介词比较研究
3.1 《三国志》的介词系统
3.2 《三国志》与三国汉译佛经介词使用上表现的差异
参考文献
引用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古汉语表示“沿着”的介词“寻” [J]. 吴波.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3(05)
[2]在汉语历时分析中如何区分动词和介词 [J]. 马贝加. 中国语文. 2003(01)
[3]汉语中的框式介词 [J]. 刘丹青. 当代语言学. 2002(04)
[4]汉语介词的发展历程和虚化机制 [J]. 陈昌来.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03)
[5]中古译经中的处置式 [J]. 曹广顺,遇笑容. 中国语文. 2000(06)
[6]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 [J]. 沈家煊. 当代语言学. 1998(03)
[7]介词“就”的产生及其意义 [J]. 马贝加. 语文研究. 1997(04)
[8]近代汉语“和”类虚词的历史考察 [J]. 于江. 中国语文. 1996(06)
[9]介词“缘”的产生及其意义 [J]. 马贝加.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2)
[10]谈动词向介词的虚化 [J]. 金昌吉. 汉语学习. 1996(02)
硕士论文
[1]《三国志》介词研究[D]. 尚红.山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334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533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