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献“训诂式正文”中同义词训释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18 18:36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先秦文献正文中“有显性标记”的同义词训释。笔者将“训诂式正文”研究和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结合,试图从“训诂式正文”这个侧面发现其对同义词及同义词训释研究的有价值的启示。进而探讨同义词训释产生的原因;同义词训释的形式、内容、方式方面的特点;同义词训释在词义训释占重要地位的原因;时人对词义和词义训释的认识;这些认识的现代意义以及“训诂式正文”对《尔雅》等训诂专著形成和训释方式的采用的重大影响。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研究论题的提出和依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研究的方法这些问题。 第二部分是对先秦文献“训诂式正文”中同义词训释形式的研究。论文在说明研究语料的选择与分段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在先秦阶段文献正文中涉及同义词训释的所有的有显性标记的形式,包括一些“术语”和几种判断句式,并试图理清这些形式发展演变的线索,形式的使用特点,形式与内容的对应、选择关系以及《尔雅》等训诂专著对之的扬弃。 第三部分是对先秦文献“训诂式正文”中同义词训释方式和内容侧重点的研究。抓住同义词的特点,以声训、义训、形训三种主要的训释方式为切入点,从“...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论题的提出和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综述
1.3 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3.1 先秦时期保存在传世文献中的“训诂式正文”材料的研究情况
1.3.2 古汉语同义词研究历史概况
1.4 研究方法说明
2 先秦文献“训诂式正文”中同义词训释的形式研究
2.1 所研究语料的时间分段及训释形式的大体演变过程综述
2.1.1 所研究语料的大体分段
2.1.2 形式演变过程综述
2.2 几种主要训释形式的使用特点及发展演变过程
2.2.1 “曰”、“为”
2.2.2 “谓之”、“之谓”、“谓”、“谓…为…”
2.2.3 “之为言”、“犹”
2.2.4 “某,某也”等几种常见的判断句式
2.2.4.1 “某,某也”
2.2.4.2 “某者,某也”、“某也者,某也”、“某者,某”
2.2.4.3 “某者何?某也”、“其言(称)某何?某也”
2.3 总结
2.3.1 同义词训释多采用上述训释形式的原因及训释形式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2.3.2 先秦阶段“训诂式正文”中同义词训释形式的使用特点小结以及这些形式与《尔雅》等训诂专著在形式上的传承关系
3 先秦文献“训诂式正文”中同义词训释方式和内容的侧重点研究
3.1 运用声训方式的材料研究
3.2 运用义训方式的材料研究
3.2.1 “重在识同”
3.2.2 “重在辨异”
3.3 关于形训的一点说明
3.4 其他关涉同义词训释的材料研究
3.4.1 都——邑
3.4.2 火——灾
3.4.3 朝、宗、觐、遇、会、同、聘、问等
3.4.4 谄——谀
3.4.5 聪——明
3.4.6 获——灭
3.4.7 征——伐——侵
3.4.8 爱——吝——啬
3.4.9 其他个别材料
4 先秦文献“训诂式正文”中同义词训释研究提供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意义
4.1 对训诂学、词义学、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意义
4.2 对同义词训释本身的研究的意义
4.2.1 为什么某词要用其同义词去训释?
4.2.2 同义词训释时主训词的选择有何特点?
4.2.3 对词的“文化义”和“文化词”的看法
4.2.4 材料中对同一个词在不同时期的训释,不同侧重点的训释、不同方式的训释给我们今天的启示
4.2.5 对几种主要训释方式的再认识
4.3 对字典辞书的编纂和使用的意义
4.4 对汉语同义词的具体辨析实践的意义
4.5 对同义词研究和反义词研究的一些认识
5 结论
5.1 先秦文献“训诂式正文”中的同义词训释形式、内容、方式及理论总结
5.2 所研究的语料对《尔雅》等专著形成的影响
5.3 我国出现的第一部词典以及后世字词典多采用同义词相训方式的原因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语》的正文训诂[J]. 郭万青.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01)
[2]墨经中的汉语语言理论思想[J]. 贾刚如.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3]《管子》正文训诂研究[J]. 李爱丽.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6(05)
[4]《墨子》同义形容词研究[J]. 唐瑛.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6)
[5]文献正文的训诂与专书词汇研究的基本方法[J]. 宋永培. 古汉语研究. 2005(02)
[6]《尸子》正文中的训诂[J]. 胡明伟.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4(07)
[7]《孟子》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的存在形式[J]. 刘济芳.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6)
[8]试论《春秋毂梁传》正文中的训诂[J]. 刘鸿雁.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5)
[9]古汉语同义词的确定及辨析问题——兼论《荀子》单音节形容词同义词的形成原因[J]. 黄晓冬.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03)
[10]《荀子》单音节形容词同义词的类别和多组同义词的意义关系[J]. 黄晓冬.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博士论文
[1]《韩非子》词汇研究[D]. 车淑娅.浙江大学 2004
[2]《孟子》单音节实词同义词研究[D]. 周文德.四川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论语》同义词考辨[D]. 万蕊.辽宁师范大学 2006
[2]《左传》单双音节同义动词的选择及原因考察[D]. 刘志敬.北京语言大学 2005
[3]由《尔雅》、《方言》、《说文》、《释名》看汉代训诂的发展[D]. 刘敏.暨南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680209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论题的提出和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综述
1.3 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3.1 先秦时期保存在传世文献中的“训诂式正文”材料的研究情况
1.3.2 古汉语同义词研究历史概况
1.4 研究方法说明
2 先秦文献“训诂式正文”中同义词训释的形式研究
2.1 所研究语料的时间分段及训释形式的大体演变过程综述
2.1.1 所研究语料的大体分段
2.1.2 形式演变过程综述
2.2 几种主要训释形式的使用特点及发展演变过程
2.2.1 “曰”、“为”
2.2.2 “谓之”、“之谓”、“谓”、“谓…为…”
2.2.3 “之为言”、“犹”
2.2.4 “某,某也”等几种常见的判断句式
2.2.4.1 “某,某也”
2.2.4.2 “某者,某也”、“某也者,某也”、“某者,某”
2.2.4.3 “某者何?某也”、“其言(称)某何?某也”
2.3 总结
2.3.1 同义词训释多采用上述训释形式的原因及训释形式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2.3.2 先秦阶段“训诂式正文”中同义词训释形式的使用特点小结以及这些形式与《尔雅》等训诂专著在形式上的传承关系
3 先秦文献“训诂式正文”中同义词训释方式和内容的侧重点研究
3.1 运用声训方式的材料研究
3.2 运用义训方式的材料研究
3.2.1 “重在识同”
3.2.2 “重在辨异”
3.3 关于形训的一点说明
3.4 其他关涉同义词训释的材料研究
3.4.1 都——邑
3.4.2 火——灾
3.4.3 朝、宗、觐、遇、会、同、聘、问等
3.4.4 谄——谀
3.4.5 聪——明
3.4.6 获——灭
3.4.7 征——伐——侵
3.4.8 爱——吝——啬
3.4.9 其他个别材料
4 先秦文献“训诂式正文”中同义词训释研究提供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意义
4.1 对训诂学、词义学、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意义
4.2 对同义词训释本身的研究的意义
4.2.1 为什么某词要用其同义词去训释?
4.2.2 同义词训释时主训词的选择有何特点?
4.2.3 对词的“文化义”和“文化词”的看法
4.2.4 材料中对同一个词在不同时期的训释,不同侧重点的训释、不同方式的训释给我们今天的启示
4.2.5 对几种主要训释方式的再认识
4.3 对字典辞书的编纂和使用的意义
4.4 对汉语同义词的具体辨析实践的意义
4.5 对同义词研究和反义词研究的一些认识
5 结论
5.1 先秦文献“训诂式正文”中的同义词训释形式、内容、方式及理论总结
5.2 所研究的语料对《尔雅》等专著形成的影响
5.3 我国出现的第一部词典以及后世字词典多采用同义词相训方式的原因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语》的正文训诂[J]. 郭万青.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01)
[2]墨经中的汉语语言理论思想[J]. 贾刚如.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3]《管子》正文训诂研究[J]. 李爱丽.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6(05)
[4]《墨子》同义形容词研究[J]. 唐瑛.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6)
[5]文献正文的训诂与专书词汇研究的基本方法[J]. 宋永培. 古汉语研究. 2005(02)
[6]《尸子》正文中的训诂[J]. 胡明伟.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4(07)
[7]《孟子》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的存在形式[J]. 刘济芳.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6)
[8]试论《春秋毂梁传》正文中的训诂[J]. 刘鸿雁.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5)
[9]古汉语同义词的确定及辨析问题——兼论《荀子》单音节形容词同义词的形成原因[J]. 黄晓冬.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03)
[10]《荀子》单音节形容词同义词的类别和多组同义词的意义关系[J]. 黄晓冬.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博士论文
[1]《韩非子》词汇研究[D]. 车淑娅.浙江大学 2004
[2]《孟子》单音节实词同义词研究[D]. 周文德.四川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论语》同义词考辨[D]. 万蕊.辽宁师范大学 2006
[2]《左传》单双音节同义动词的选择及原因考察[D]. 刘志敬.北京语言大学 2005
[3]由《尔雅》、《方言》、《说文》、《释名》看汉代训诂的发展[D]. 刘敏.暨南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6802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680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