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词“颗”、“粒”、“枚”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1 14:26
量词作为汉藏语系特有的词类,它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母语为汉语的人来说,在选用量词时往往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量词则是最容易出现错误的词类。本文试图通过对“颗”、“粒”、“枚”这三个量词在各个时代发展演变的历时考察以及现代汉语中语法、语义的共时比较,探究它们的根本区别以及搭配不同名词的理据,为学生辨别近义量词提供一个有效方法。本文包括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选题的意义。介绍汉语量词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以及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出现偏误的根源所在。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即先从量词本体上下功夫,也就是说先要弄清楚量词的来源和发展演变过程,再从共时的角度结合汉语文化的特点对它们进行分析和比较。然后对目前量词研究的现状进行描述,指出存在的问题。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部分介绍“颗”、“粒”、“枚”的历时演变,并对其进行历时比较。简要介绍三个词在各个时期的发展趋势,“颗”和“粒”经历了“名词——发展为量词——量词初步发展——量词进一步发展”的发展过程。“枚”经历了“名词—...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和手段
2 "颗"、"粒"、"枚"的历时演变与比较
2.1 "颗"、"粒"、"枚"在各个时期的总体发展趋势
2.2 "颗"的历时演变
2.3 "粒"的历时演变
2.4 "枚"的历时演变
2.5 "颗"、"粒"、"枚"的历时比较
2.5.1 作为量词出现的时间不同
2.5.2 作为量词的发展轨迹不同
2.5.3 作为量词称量的范围不同
3 "颗"、"粒"、"枚"的共时比较
3.1 语义
3.1.1 语义上的相同点
3.1.2 语义上的不同点
3.2 语法特征
3.2.1 组合能力不同
3.2.2 句法功能相同
3.2.3 词法特征相同
3.3 语义色彩
3.3.1 形象色彩不同
3.3.2 情态色彩不同
3.3.3 格调色彩不同
4 "颗"、"粒"、"枚"的对外汉语教学
4.1 "颗"、"粒"、"枚"的教学现状
4.2 "颗"、"粒"、"枚"的辨析
4.3 区别量词"颗"、"粒"、"枚"的方法和步骤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量词“窠”的产生、发展与量词“棵”的出现[J]. 李计伟. 语言科学. 2009(04)
[2]“颗”与“粒”选择差异及范畴化过程[J]. 徐景宜.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3]量词“颗”与“粒”的认知语义分析[J]. 刘芳. 语文知识. 2009(02)
[4]试论词源分析在对外汉语量词教学中的作用[J]. 卜海艳. 语文知识. 2008(03)
[5]从汉简看两汉时期量词的发展[J]. 肖从礼. 敦煌研究. 2008(04)
[6]汉语通用量词“枚”与“个”的嬗变[J]. 张义.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7]量词“颗、粒、枚”的认知语义特点[J]. 陈晓丽.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01)
[8]浅析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产生偏误的原因[J]. 郭晓沛.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1)
[9]论汉语量词的形象性及在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 帕提古丽·斯拉木,热比娅·吐尔逊.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05)
[10]谈“颗”说“粒”[J]. 阎伟.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 樊中元.湖南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名量词习得研究[D]. 王敏媛.北京语言大学 2007
[2]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D]. 李月炯.四川大学 2007
[3]元代量词研究[D]. 邓帮云.四川大学 2005
[4]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量词研究[D]. 林霞.华中科技大学 2004
[5]唐五代量词研究[D]. 游黎.四川大学 2002
[6]元代量词研究[D]. 彭文芳.广西师范大学 2001
[7]汉语量词的语法、语义、语用特征——兼谈对外汉语量词教学[D]. 王景萍.福建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718945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和手段
2 "颗"、"粒"、"枚"的历时演变与比较
2.1 "颗"、"粒"、"枚"在各个时期的总体发展趋势
2.2 "颗"的历时演变
2.3 "粒"的历时演变
2.4 "枚"的历时演变
2.5 "颗"、"粒"、"枚"的历时比较
2.5.1 作为量词出现的时间不同
2.5.2 作为量词的发展轨迹不同
2.5.3 作为量词称量的范围不同
3 "颗"、"粒"、"枚"的共时比较
3.1 语义
3.1.1 语义上的相同点
3.1.2 语义上的不同点
3.2 语法特征
3.2.1 组合能力不同
3.2.2 句法功能相同
3.2.3 词法特征相同
3.3 语义色彩
3.3.1 形象色彩不同
3.3.2 情态色彩不同
3.3.3 格调色彩不同
4 "颗"、"粒"、"枚"的对外汉语教学
4.1 "颗"、"粒"、"枚"的教学现状
4.2 "颗"、"粒"、"枚"的辨析
4.3 区别量词"颗"、"粒"、"枚"的方法和步骤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量词“窠”的产生、发展与量词“棵”的出现[J]. 李计伟. 语言科学. 2009(04)
[2]“颗”与“粒”选择差异及范畴化过程[J]. 徐景宜.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3]量词“颗”与“粒”的认知语义分析[J]. 刘芳. 语文知识. 2009(02)
[4]试论词源分析在对外汉语量词教学中的作用[J]. 卜海艳. 语文知识. 2008(03)
[5]从汉简看两汉时期量词的发展[J]. 肖从礼. 敦煌研究. 2008(04)
[6]汉语通用量词“枚”与“个”的嬗变[J]. 张义.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7]量词“颗、粒、枚”的认知语义特点[J]. 陈晓丽.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01)
[8]浅析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产生偏误的原因[J]. 郭晓沛.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1)
[9]论汉语量词的形象性及在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 帕提古丽·斯拉木,热比娅·吐尔逊.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05)
[10]谈“颗”说“粒”[J]. 阎伟.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 樊中元.湖南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名量词习得研究[D]. 王敏媛.北京语言大学 2007
[2]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D]. 李月炯.四川大学 2007
[3]元代量词研究[D]. 邓帮云.四川大学 2005
[4]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量词研究[D]. 林霞.华中科技大学 2004
[5]唐五代量词研究[D]. 游黎.四川大学 2002
[6]元代量词研究[D]. 彭文芳.广西师范大学 2001
[7]汉语量词的语法、语义、语用特征——兼谈对外汉语量词教学[D]. 王景萍.福建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7189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718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