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牛埠)方言程度副词修饰状态形容词研究
发布时间:2024-02-17 22:21
本文描写无为(牛埠)方言“程度副词+状态形容词”这一结构。从二者组合的角度,描写程度副词、状态形容词的构成,并从语义、语用等方面解释其产生的原因。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绪论。介绍无为(牛埠)的地理位置、方言概貌,简要概括程度副词、状态形容词及其组合的研究现状,介绍本研究的内容、理论和方法。 第二章组合中的程度副词。界定进入组合的程度副词的范围,按照句法到语义的顺序,对它们进行多级分类。在唯补、唯状两大句法类的基础上,将唯状副词分为比较量副词和自身量副词。确定只有自身量唯状程度副词才能与状态形容词组合,再根据量级差异,将自身量副词分为四个等级。 第三章组合中的状态形容词。先从形式上描写了状态形容词的各种构成形式,再从句法功能上比较了状态形容词和性质形容词、形容词短语的不同。从构成形式来看,状态形容词可以分为重叠式和附缀式两大类,再根据构成形式和所代表的程度量级,我们将其分为四个量级等级:高量级(XXA式和XA式)、较高级(A里AB式/A头不B式和AABB式)、中量级(AXX/YY/ZZ式)和较低级(AAde式)。从句法功能来看,形容词短语作谓语的功能最强,性质形容词作定语和补语的功能最强...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无为(牛埠)方言概况
1.2 "程度副词+状态形容词"组合研究简述
1.2.1 普通话研究
1.2.2 方言研究
1.3 本研究的内容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1.4.1 研究理论和方法
1.4.2 语料来源
1.5 几点说明
第二章 与状态形容词组合的程度副词
2.1 无为(牛埠)方言程度副词的范围
2.1.1 无为(牛埠)方言程度副词性语素
2.1.2 无为(牛埠)方言程度副词
2.2 无为(牛埠)方言程度副词的分类
2.2.1 普通话程度副词的分类
2.2.2 无为(牛埠)方言程度副词的分类
第三章 与程度副词组合的状态形容词
3.1 无为(牛埠)方言的状态形容词
3.2 关于状态形容词中的"的"
3.3 不同构成形式程度量的对立
3.4 状态形容词与性质形容词、形容词短语的功能比较
3.4.1 充当定语时的功能差异
3.4.2 充当谓语时的功能差异
3.4.3 充当补语时的功能差异
第四章 自身量程度副词与状态形容词的组合研究
4.1 "自身量程度副词+状态形容词"组合
4.1.1 "过量级副词+状态形容词"组合
4.1.2 "高量级副词+状态形容词"组合
4.1.3 "次高级副词+状态形容词"组合
4.1.4 "略低级副词+状态形容词"组合
4.2 程度副词与状态形容词的组合限制
4.2.1 状态形容词的限制
4.2.2 程度副词的限制
第五章 结构成立的语义语用动因
5.1 深层语义动因
5.1.1 量性特征
5.1.2 主观赋量
5.2 动态语用动因
5.2.1 语义磨损
5.2.2 二次赋量
5.3 历时和共时考察
5.3.1 古汉语中的"程度副词+状态形容词"
5.3.2 其他方言中的"程度副词+状态形容词"
5.3.3 对普通话"程度副词+状态形容词"的思考
第六章 结语
6.1 本文研究的价值
6.2 本文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901420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无为(牛埠)方言概况
1.2 "程度副词+状态形容词"组合研究简述
1.2.1 普通话研究
1.2.2 方言研究
1.3 本研究的内容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1.4.1 研究理论和方法
1.4.2 语料来源
1.5 几点说明
第二章 与状态形容词组合的程度副词
2.1 无为(牛埠)方言程度副词的范围
2.1.1 无为(牛埠)方言程度副词性语素
2.1.2 无为(牛埠)方言程度副词
2.2 无为(牛埠)方言程度副词的分类
2.2.1 普通话程度副词的分类
2.2.2 无为(牛埠)方言程度副词的分类
第三章 与程度副词组合的状态形容词
3.1 无为(牛埠)方言的状态形容词
3.2 关于状态形容词中的"的"
3.3 不同构成形式程度量的对立
3.4 状态形容词与性质形容词、形容词短语的功能比较
3.4.1 充当定语时的功能差异
3.4.2 充当谓语时的功能差异
3.4.3 充当补语时的功能差异
第四章 自身量程度副词与状态形容词的组合研究
4.1 "自身量程度副词+状态形容词"组合
4.1.1 "过量级副词+状态形容词"组合
4.1.2 "高量级副词+状态形容词"组合
4.1.3 "次高级副词+状态形容词"组合
4.1.4 "略低级副词+状态形容词"组合
4.2 程度副词与状态形容词的组合限制
4.2.1 状态形容词的限制
4.2.2 程度副词的限制
第五章 结构成立的语义语用动因
5.1 深层语义动因
5.1.1 量性特征
5.1.2 主观赋量
5.2 动态语用动因
5.2.1 语义磨损
5.2.2 二次赋量
5.3 历时和共时考察
5.3.1 古汉语中的"程度副词+状态形容词"
5.3.2 其他方言中的"程度副词+状态形容词"
5.3.3 对普通话"程度副词+状态形容词"的思考
第六章 结语
6.1 本文研究的价值
6.2 本文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9014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901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