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居延新简》语词研究

发布时间:2024-05-25 11:52
  1972-1974年,我国考古工作陈在甘肃北部额济纳河流域(古代泛称居延)的汉代遗址中挖掘出土了19637枚简牍。这批简牍被称为居延新筒,是“我国历来发现古代简牍最多的一次”。《居延新简》一书收录了居延新筒中甲渠候官汉筒和候官所辖第四燧汉简两部分以及部分散筒,共针8409枚。由于《新简》材料真实、内容丰富、口语性强,因此在汉语史研究领域具有很高的价值。 本论文以《新简》中的语词为对象,分上下两编进行系统的研究。论文上编共有四章,第一章绪论简单介绍了选题和《居延新简》的基本情沉。第二章包括两部分,首先论述了《新简》语词的口语性特点,其次从对辞书编纂产生的作用方面阐述《新简》语词的研究价值。第三章和第四章对《新简》中的双音词进行了专题研究,第三章从意义层面把双音词分为名物词和普通词两类,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新筒》中双音词的构词方式。 下编主要考释了《新简》中的17个词语,它们中有些是“字面生涩而义晦”,有些是“字面普通而义别”。本编最后还附有6则校勘,这些校勘的目的在于纠正误绿字。 通过研究《居延新简》中的语词,我们发现它与中古其它口语性强的文献材料,如小说、书札和早期汉译佛经等都有着密切的...

【文章页数】:13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目绿
上编 《居延新筒》及语词研究概貌
    第1章 诸论
        1.1 引言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现状
            1.1.3 研究方法
        1.2 《居延新简》概述
            1.2.1 《居延新简》及其版本
            1.2.2 《居延新简》的内容
    第2章 《居延新筒》语词特点及研究价值
        2.1 《居延新筒》语词的特点
            2.1.1 使用大量的口语词
            2.1.2 词的用法比较灵活
            2.1.3 封早期汉译佛经语词的影警
        2.2 《居延新简》封辞害编纂的作用
            2.2.1 增补失收条目
            2.2.2 增加失收义项
            2.2.3 纠正错误或不当释义
            2.2.4 提供恰当书证
            2.2.5 异形词问题
    第3章 《居延新筒》双音词词义来源概貌
        3.1 名物双音词
            3.1.1 抽象名物词
            3.1.2 实物词
        3.2 普通双音词
            3.2.1 传承词
            3.2.2 创新词
    第4章 《居延新简》双音词构词法概貌
        4.1 联合式双音词
            4.1.1 三颊联合式双音词数量不等
            4.1.2 同素逆序现象存在
            4.1.3 词类丰富
        4.2 偏正式、勤宾式、主谓式双音词
            4.2.1 偏正式双音词
            4.2.2 动宾式双音词
            4.2.3 主谓式双音词
        4.3 其它类型的双音词
            4.3.1 附加式双音词
            4.3.2 重叠式双音词
            4.3.3 罩纯式双音词
下编《居延新筒》语词校释
    考释条目
        1. 幣绝
        2. 财置
        3. (广干)呼 斥呼 (?)呼 (口斥)呼
        4. 调给
        5. 杻械
        6. 厚 厚厚
        7. 记
        8. 閒候
        9. 解缓
        10. 贫急
        11. 稍入
        12. 猥劳
        13. 猥言
        14. 行
        15. 以来
        16. 作使
        17. 萃萃
    校勘条目
        1. (?格)
        2. 调
        3. 法渡
        4. 今
        5. 鞲
        6. 幐
征引文献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39820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9820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4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