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以作者身份与文本对话

发布时间:2017-07-30 02:16

  本文关键词:以作者身份与文本对话


  更多相关文章: 叶圣陶 作者身份 文本解读 文本分析 对话 理论价值 文章 具体实践 主体性 知识点教学


【摘要】:正对于文本解读的难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就凭着教育家和作家的经验和直觉,意识到依循知识点教学是死路,于是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别求他途,选择个案文本加以解读,目标指向文章没有直接讲出来的意蕴,奉献出代表那一个时代高峰的《文章例话》。叶圣陶是一个实践家,并不是一个理论家,显然不奢望一揽子解决文本解读的系统理论建构。但是,他的具体实践却有相当深邃的理论价值:第一,他的文本分析虽为个案,但却对有志者起触
【关键词】叶圣陶 作者身份 文本解读 文本分析 对话 理论价值 文章 具体实践 主体性 知识点教学
【分类号】:H193
【正文快照】: 对于文本解读的难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就凭着教育家和作家的经验和直觉,意识到依循知识点教学是死路,于是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别求他途,选择个案文本加以解读,目标指向文章没有直接讲出来的意蕴,奉献出代表那一个时代高峰的《文章例话》。叶圣陶是一个实践家,并不是一个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周良平;;“比”“兴”与意象创造[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3 蒯群;;简论席勒美育思想之现实价值[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张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人物”及其现代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管才君;;论小说叙事话语节奏的生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1期

6 郝娜;;试论朱光潜的“欣赏的创造的批评”的批评理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7 王一方;;朱光潜美学理论三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8 谭世松;龙婧怡;;浅论从黄土文化中寻根的产生及原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9 闫伟平;;二“讽”之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10 王娜;成亚林;;从朱光潜喜剧美学观解读刘伶的生命游戏规则[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胡伟丽;;外显互文性与诗歌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郭顺利;;岭南祠堂的审美特点探析[A];海南地域建筑文化(博鳌)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胡菁娜;;理想的读者——对“共鸣”理论的反思[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吴素娥;;从《养气》篇看刘勰文学创作的“自然之道”[A];文心雕龙研究第十辑[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5 化晓方;西汉散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迟蕊;鲁迅杂文诗性品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熊江梅;六朝文体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谢元春;女性修辞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坂本达夫;试论沈从文小说中有关动物意象的修辞运用[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昊;村上春树在我国的译介与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琴;从象似性角度谈茶诗英译中“音”与“形”的传递[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柏彦飞;“诚与爱”:鲁迅文学中的道德精神[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姜媛;凌叔华小说创作与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权;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渗透[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景龙;陶渊明的政治情结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吕晶;高中作文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焦萍;云南百越系民族服饰象征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李海荣;论舒婷诗歌的“二重性”[D];山东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菊初;从叶圣陶多彩的比喻看“喻之二柄”[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4期

2 周德仓;叶圣陶与写作学科的命运——兼与潘新和先生商榷[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黄文贵;论叶圣陶语文教育理论的科学观[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冯笑霞;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一得[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5 蒋仲仁;;编辑记略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J];民主;1999年10期

6 徐龙年;;简论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01期

7 ;沉痛悼念叶圣陶同志[J];语文建设;1988年02期

8 吕鹤;;浅谈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的启示[J];大众文艺;2010年16期

9 叶圣陶;叶圣陶先生信(代序)[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10 张寿康;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浅探——读《语文教育书简》[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卫全;;从儒家“文道统一”的文艺观解读叶圣陶的“平衡”理论[A];叶圣陶教育思想在当代的价值——江苏省叶圣陶研究会(2007)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孙飞凤;;论会话含意理论对文学作品的阐释力[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苗杰;;王希杰“潜”“显”理论再评——《修辞学通论》读后感[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苗杰;;王希杰“潜”“显”理论再评——《修辞学通论》读后[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高璐;陈琪;李永宏;于洪志;;藏语语音合成中本文分析的若干问题研究[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乐明;冯志伟;;RST的理论发展和工程应用综述[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孟建安;;语言理论的新贡献——王希杰“潜性”和“显性”语言理论评介[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刘扬涛;;拇指多米诺——手机言语短信的文化考察[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吾守尔.斯拉木;马欢;;维吾尔语文语转换系统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周志光;;林译《黑奴吁天录》中的民族文化意识分析[A];2010年贵州省外语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本报记者 陈菁霞;叶圣陶与《新华字典》[N];中华读书报;2009年

2 贾玉成;译学语境研究的新期待[N];文艺报;2006年

3 对话者:张西平 叶向阳;关于海外汉学的对话[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王珉;关于“政治”的一个理解[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程旭彩;“语文”一词的由来[N];河南科技报;2000年

6 教育部语信司;《汉语缩略语规范原则》和《外来词规范原则与方法》通过结项鉴定[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7 岳秀坤(编辑);解释一个字,,做一部文化史[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宋晓梦 上海师范大学研究员 吴立岗;母语教育地位亟待提高[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格奇;英汉研究论文中作者身份之构建对比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本质[D];北京外国语大学;1999年

3 程稀;夏N尊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炜炜;老舍与语文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桔元;广告语篇中的意识形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慧;叶圣陶语文美育思想初探[D];贵州大学;2007年

2 鞠芳;《红楼梦》间接言语行为探微[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3 林莉;视域融合视角下的翻译主体间性[D];湘潭大学;2007年

4 刘阁;从文本分析的视角看司法文书翻译[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5 罗丹;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从独白到对白[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蒋戴丽;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的文体分析[D];广西大学;2008年

7 刘海峰;多元话语交响的奏鸣[D];南昌大学;2007年

8 柴焱;接受美学观照下的翻译对话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卢素芬;《围城》中人物对话的语用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龙;研究调查麦克·普罗斯及其他早期学者对跨文化交际学的贡献与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921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5921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2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