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庄子集解内篇补正》训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2 09:39

  本文关键词:《庄子集解内篇补正》训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刘武 《庄子集解内篇补正》 训诂内容 训诂方法和术语


【摘要】:《庄子》是反映战国中期汉语实际面貌的代表作之一,是研究汉语史的一部重要的文献资料。历代为其作注的有很多,其中刘武的《庄子集解内篇补正》是一部很有参考价值的注解之作,它对王先谦《庄子集解》内篇进行了全面的补充和订正,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训诂材料和训诂学思想,是研究《庄子》不可多得的注解材料,对其训诂内容、训诂术语及训诂方法的挖掘和分析,可以补《庄子》注释类著作研究之阙。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主要论述了本选题研究现状、缘由及意义、研究方法、重点难点。第一章:刘武与《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简要论述了刘武生平、《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的写作原因和出版情况,《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的成书体例。第二、三章:《庄子集解内篇补正》训诂内容与《庄子集解内篇补正》训诂术语和方法。这两部分是论文的重点内容,对《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的训诂内容、术语、方法进行了详细统计、分析和描写。其中训诂内容包括:补正题意、章句、词义、语音、修辞、句读、篇章结构、校勘旧注;训诂术语包括:补正解释词句的术语(言、谓、故曰、为、曰、者也),补正说明修辞的术语(比喻、对文),说明字音的术语(某音某、某某反、如字),补正说明句读的术语(断句、绝句),校勘旧注的术语(作、本作、一作、误、当作、当为、倒文、为允、未允);训诂方法包括:因文求义、比较互证法和校勘法。第四章:《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的训诂成就与不足。其训诂成就主要是征引材料丰富,补正得当、论证严密,内容详尽、方法科学。这些成就对文言文教学具有一定实用价值:丰富的语言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语境推求词义,可以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匡正旧注,可以改进完善教材注释。《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的不足主要是重视文章义理的阐发而轻视词义解释,对前人注释的补正有一些错误。
【关键词】:刘武 《庄子集解内篇补正》 训诂内容 训诂方法和术语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31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绪论11-16
  • 一、本选题研究现状述评11-14
  • 二、选题缘由及意义14-15
  • 三、本论文研究方法15
  • 四、本论文重点、难点15-16
  • 第一章 刘武与《庄子集解内篇补正》16-22
  • 第一节 刘武与《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的出版16-19
  • 一、刘武16-17
  • 二、《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的撰写与出版17-19
  • 第二节 《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的体例19-22
  • 第二章 《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的训诂内容22-39
  • 第一节 补正楲旨22-27
  • 第二节 补正词义和句义27-30
  • 一、补正词义27-28
  • 二、补正句义28-30
  • 第三节 补正字音和句读30-33
  • 一、补正字音30-32
  • 二、补正句读32-33
  • 第四节 补正篇章结构和修辞33-36
  • 一、补正篇章结构33-34
  • 二、补正修辞34-36
  • 第五节 补正旧注36-39
  • 一、补正王氏按语36-37
  • 二、补正他注37-39
  • 第三章 《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的训诂术语和方法39-58
  • 第一节 《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的训诂术语39-50
  • 一、补正解释词句的术语39-43
  • 二、补正说明修辞的术语43-44
  • 三、补正说明字音的术语44-46
  • 四、补正说明句读的术语46
  • 五、补正校勘旧注的术语46-50
  • 第二节 《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的训诂方法50-58
  • 一、因文求义50-52
  • 二、比较互证法52-54
  • 三、校勘法54-58
  • 第四章 《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的训诂成就、价值与不足58-68
  • 第一节 《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的训诂成就58-62
  • 一、引征材料丰富58-59
  • 二、纠补阙误得当59-62
  • 第二节 《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的实用价值62-66
  • 一、征引故实、激发学生兴趣62-64
  • 二、因文求义、理解词句内容64-65
  • 三、匡正旧注、完善教材注释65-66
  • 第三节 《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的不足66-68
  • 结束语68-70
  • 参考文献70-73
  •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73-74
  • 致谢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永亮;《庄子》在两汉之传播与接受[J];文学评论;2001年03期

2 陈红映;庄子思想的现代价值[J];楚雄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3 于民雄;自然与自由──庄子“相忘于江湖”解[J];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4 叶京;读《庄子》拾穗——知无知 言与意[J];华夏文化;2001年03期

5 吴瑞霞;论庄子的思维与语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谢明仁,韦玲娜;略论庄子思想的社会基础[J];艺术探索;2001年05期

7 金德三;庄子思想的当代意义二题[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8 包兆会;论庄子之游[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包兆会;二十世纪《庄子》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02期

10 王运生;庄子思想的发扬者——嵇康[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水德;;庄子思想三重间架论[A];三生万物——老子思想论文集[C];2003年

2 丁媛;;论《庄子》中的审丑意识[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侯桂运;;庄子的尧舜观[A];2009中国(诸城)大舜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于民雄;;自然与自由——庄子“相忘于江湖”解[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5 刘云章;;阐释庄子:生命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A];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季岸先;;刍议《庄子》海洋意象及其当代教育价值[A];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三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海洋社会学与海洋管理论文集[C];2012年

7 李建盛;;从政治哲学到诗意美学——“老庄”比较视域中的庄子美学思想[A];东方丛刊(1997年第3辑 总第二十一辑)[C];1997年

8 张艳艳;;德性与情欲的悖立与悖合——庄子人学的审美指向及意义[A];东方丛刊(2003年第3辑 总第四十五辑)[C];2003年

9 李建盛;;庄子的美学思想与先秦历史文化语境[A];东方丛刊(1996年第1辑 总第十五辑)[C];1996年

10 袁振保;;庄子思维方式与文学艺术[A];东方丛刊(1992年第1辑 总第一辑)[C];199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长虹;刘冬颖正解《庄子》[N];中国邮政报;2007年

2 刘士林;庄子生存思想的现代阐释[N];光明日报;2007年

3 寓真;独具只眼,透悟庄子[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赵云峰;庄子文化——可以在国际上推广的文化品牌[N];商丘日报;2009年

5 志丹高级中学 封金河;庄子一人类精神的守护者[N];延安日报;2011年

6 ;弘扬庄子文化国际高层论坛举行[N];光明日报;2006年

7 吴淑玲;极端化:《庄子》谲诡怪异风格之成因[N];光明日报;2007年

8 董延喜;民权的庄子 商丘的庄子 世界的庄子[N];商丘日报;2006年

9 ;庄子的世界与世界的庄子[N];光明日报;2008年

10 陈鼓应;《庄子》注译与我的体会[N];光明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2 丁媛;《庄子》丑意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3 洪雅琳;徐复观的《庄子》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4 杨鹏飞;庄子审美体验思想阐释[D];辽宁大学;2009年

5 史国良;《庄子》内篇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孙红;《庄子》阐释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万勇华;庄子的理想世界[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贾学鸿;《庄子》结构艺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焱;庄子审美体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李剑虹;自然与自由:庄子身体观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振民;论庄子的悲情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龚平安;庄子“无为”思想的教育意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苗;庄子的“反知”与“真知”[D];西南大学;2011年

4 雷江梅;庄子政治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5 靳瑞霞;试论庄子“道”之思想体系[D];郑州大学;2004年

6 庄鹏;浅论庄子之梦[D];云南大学;2011年

7 陈启庆;《庄子》修辞策略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林;《庄子》方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罗媛;庄子社会观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10 王艳;庄子之“乐”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086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6086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d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