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用学与翻译研究
本文关键词:认知语用学与翻译研究
【摘要】:从认知视角开展的翻译研究,可以揭示出言语交际中的许多现象,在本质上是一种语用认知问题。翻译作为双语言语交际的一种方式,受语境而定,它的认知语用研究应与文化研究结合起来,把握翻译的认知方法和话语策略,对翻译理论和实践进行语境化思考。
【作者单位】: 兰州商学院外语学院;
【关键词】: 认知语用学 翻译 关联理论 语言语用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13XJC880003)
【分类号】:H059
【正文快照】: 源自解决语言意义的语义学和语用学,随其作为一种方法论策略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领域中的渗透和扩张,其界面问题显得愈益鲜明和重要。在从语言逻辑和概念分析的语言哲学朝向认知科学哲学发展的“认知转向”过程中,语义学和语用学实际上代表了不同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机制,从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弘,王寅;语义理论与翻译研究——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的解释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10期
2 王寅;;认知语言学[J];中国外语;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宜民;;语用视角下的征婚广告[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刘爱萍;;新编英语教程中的美学欣赏[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王昌玲;;意象扭曲的语用顺应论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张璐;;从语用角度试析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规范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5 郑奕;;方式原则的违反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6 戴学媛;;基于顺应论的说服言语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7 林传伟;;解释话语的选择机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8 王菡;;综观视野下的语用综观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9 宋更宇;析《一个小小的建议》中的象征意义[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罗士俐;;法律语言本质特征的批判性分析——准确性、模糊性抑或严谨性[J];北方法学;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曹承弼;;语境分类及其作用的初步探索(英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孙芳琴;;中西修辞语用中的饮食文化探析[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曾青青;杨尔弘;;事件标注及突发事件文本内容分析[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4 孙素建;;顺应理论框架下的日语反语研究[A];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江苏分会2012年刊[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蕴;混合式学习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5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崔智英;电视访谈的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金莉娜;韩(朝)汉语篇结构标记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8 薛朝凤;法制新闻话语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陈丽霞;戏剧话语语用修辞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史文霞;科技语篇经济性:意向性与语用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秀丽;中国德语教学中的篇章理解[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琦;从顺应论浅析专有名词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进;文化语境顺应视角下刘姥姥话语英译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段静;奥巴马演说词反复的顺应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晓维;高职英语反思性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艳春;语言经济学视域下网络语言的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宁菁;语境视野中的礼仪文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陈启庆;《庄子》修辞策略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杨琴;从模因论的角度看广告口号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康慧芳;基于交际语境顺应理论框架下英语委婉语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黄国文;功能语言学分析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清明》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5期
2 王寅;中西语义理论对比的再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5期
3 谭载喜;语篇与翻译:论三大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7期
4 张美芳;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J];现代外语;2001年01期
5 王寅;中西语义理论的对比与翻译理论的建设[J];中国翻译;2000年03期
6 张美芳,黄国文;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冉永平;认知语用学的焦点问题探索[J];现代外语;2002年01期
2 翁依琴;《认知语用学概论》的若干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1期
3 黄星;;隐语研究的认知语用学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S2期
4 胡璇;;从关联理论到“广义认知语用学”——近20年国内认知语用学研究回顾与思考[J];外语学刊;2013年03期
5 冯智文;杨旭;;21世纪国内认知语用学研究述评[J];学术探索;2013年11期
6 樊玲;周流溪;;《认知语用学:交际的心智加工》述介[J];外语教学;2014年01期
7 冉永平;认知语用学探微[J];外语学刊;2002年04期
8 匡方涛,文旭;隐喻的认知语用学研究[J];外语学刊;2002年04期
9 那剑;赵成平;;反语语用机制再考察——传统语用学与认知语用学对反语语用机制考察对比浅析[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10 俞东明;曲政;;原型理论与认知语用学说略[J];中国外语;2006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炳章;交际博弈论[D];河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洁羽;矛盾型谜语的认知语用学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2 潘琳琳;新奇隐喻理解机制的认知语用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3 陈响雨;商务话语误解的认知语用学分析[D];安徽大学;2013年
4 钱红英;[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5 蒋舒娟;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看政治采访中的闪避回答[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6 陶陶;认知语用学新观:基于ICM~+的CP与RT修补方案[D];四川外语学院;2009年
7 钱亚旭;从认知语用学角度看政治性会晤中的闪避回答[D];山西大学;2006年
8 周媛媛;从认知语用学角度分析语境对广告语篇的影响[D];江苏科技大学;2011年
9 赵关;翻译研究的关联顺应模型[D];西南大学;2014年
10 罗丹;言语反讽的语境激活[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098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609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