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年龄委婉语的社会语言学对比研究
本文关键词:英汉年龄委婉语的社会语言学对比研究
【摘要】: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团体和阶层中,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确保双方交流顺利以及愉快的一种常用表达方式。委婉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没有脱离社会与文化的语言。作为社会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年龄是人们生活中一个既普遍又很重要的话题。中国和西方社会在对待年龄的看法上存在较多的差异,这导致了关于年龄的委婉语的差异。在西方社会,人们都惧怕变老,因此年龄在日常生活中是-个敏感的话题。然而在中国,人们对于老年人持着相对宽容的态度。这些差异反映出在一定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取向。英语和汉语委婉语在很多方面既有相同又有差异。本文尝试从语义和构成方面对英语和汉语的年龄委婉语进行对比研究,并进一步挖掘这些差异背后蕴藏的文化原因。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年龄委婉语进行对比研究,旨在帮助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年龄委婉语的语言特征和其所反映出的不同的文化价值有一个更好的了解,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地理解和使用。具体来说,本论文尝试回答以下几个研究问题:(1)从语义及构成方式来看,英汉年龄委婉语有何异同点?(2)英汉年龄委婉语差异背后可能的缘由是什么?(3)英汉不同文化下的年轻一代在使用年龄委婉语的态度上有何差异?中国的老年人对年轻一代对他们的称谓持怎样的态度?本篇关于年龄委婉语的对比研究综合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理论以及对比分析的方法,既帮助了语言使用者更好地了解委婉语,又提高了他们对两种文化的认识。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中国人对于年龄没有刻意回避,然而年龄对于大多数西方人来说仍是一项禁忌,在英语中存在大量的年龄委婉语。许多汉语年龄委婉语都来自于古文并且很少在现如今的交流中被使用。两种语言使用不同的词汇和修辞方式来构成年龄委婉语。作为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年龄委婉语反映出了人们不同的心理状态。为了更好的了解人们的心理,本文对来自英汉两种不同文化的年轻人做了问卷调查以及对中国老年人进行了访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总体来说中国以及西方的年轻人都对老人持尊敬的态度,西方人更加关注对年龄委婉语的使用。通过对中国老人的访谈可以看出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很多中国老人也渐渐开始对年龄变得敏感,由此可以推测出在将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汉语年龄委婉语。文章也进一步探讨了两种语言体现出的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社会习俗、社会制度以及交流策略。最后,笔者对于跨文化交际以及外语教学中如何学习和使用委婉语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委婉语 年龄 社会语言学 对比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36;H313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Abstract5-7
- 摘要7-13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3-17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3-14
-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4-15
- 1.3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5-17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7-30
- 2.1 Basic Perspectiv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17-22
- 2.1.1 Definitions of Euphemism17-18
- 2.1.2 Features of Euphemism18-20
- 2.1.2.1 Feature of Indirectness and Implicitness19
- 2.1.2.2 Feature of Universality19
- 2.1.2.3 Feature of Fuzziness19-20
- 2.1.2.4 Feature of Variableness20
- 2.1.3 Age Euphemism:A Brief Introduction20-22
- 2.2 Language,Culture and Euphemism22-24
- 2.2.1 Language and Culture22-23
- 2.2.2 Euphemism and Culture23-24
- 2.3 Previous Studies of Euphemism24-30
- 2.3.1 Major Studies on Euphemism in Western Countries24-25
- 2.3.2 Major Studies on Euphemism in China25-26
- 2.3.3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26-30
- 2.3.3.1 An Introduction to Contrastive Analysis26-28
- 2.3.3.2 Major Studies on the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28-30
- Chapter 3 Research Methodology30-35
- 3.1 Research Questions30
- 3.2 Research Method30-35
- 3.2.1 Contrastive Analysis30-31
- 3.2.2 Qualitative Method31-35
- 3.2.2.1 Research Design31-32
- 3.2.2.2 Research Participants32
- 3.2.2.3 Research Intruments32-33
- 3.2.2.4 Data Collection33
- 3.2.2.5 Data Analysis33-35
- Chapter 4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Age Euphemis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35-45
- 4.1 A Contrastive Study of Age Euphemism from Semantic Aspect35-41
- 4.1.1 Age Euphemisms in English35-38
- 4.1.1.1 Age Euphemisms of Oldness36
- 4.1.1.2 Age Euphemisms of Old People36-37
- 4.1.1.3 Euphemisms of old People's Home37-38
- 4.1.2 Age Euphemisms in Chinese38-40
- 4.1.2.1 Euphemisms of Different Ages38-39
- 4.1.2.2 Euphemisms of Oldness39-40
- 4.1.2.3 Others40
- 4.1.3 Comparison from Semantic Aspect40-41
- 4.2 A Contrastive Study of Age Euphemism from Formation Aspect41-45
- 4.2.1 Lexical Devices41-42
- 4.2.1.1 Using Loan Words41-42
- 4.2.1.2 Using Vague Words and Expressions42
- 4.2.2 Rhetorical Devices42-45
- 4.2.2.1 Metaphor42-43
- 4.2.2.2 Understatement43
- 4.2.2.3 Metonymy43-45
- Chapter 5 Analysis for the Differen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ge Euphemisms45-67
- 5.1 Differences in Social Psychology45-56
- 5.1.1 A Contrastive Survey of Younger People's Attitudes toward Old People47-53
- 5.1.1.1 The Design of the Questionnaire47
- 5.1.1.2 Results and Analysis47-53
- 5.1.2 An Interview Conducted among Chinese Old People53-56
- 5.1.2.1 The Process of the Interview53-56
- 5.1.2.2 Analysis of the Interview56
- 5.2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Values56-60
- 5.2.1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Values57-59
- 5.2.2 Influence on Chinese and English Age Euphemisms59-60
- 5.3 Differences in Social Conventions60-63
- 5.4 Differences in Social System and Communicative Strategies63-67
- 5.4.1 Differences in Social System63-65
- 5.4.1.1 Perspectives on Social System63-64
- 5.4.1.2 Influence of Social System on Euphemism64-65
- 5.4.2 Differences in Communicative Strategies65-67
- Chapter 6 Conclusion67-70
- 6.1 Major Findings67-68
- 6.2 Implications68-69
- 6.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69-70
- References70-74
- Appendix Ⅰ74-75
- Appendix Ⅱ75-76
- Appendix Ⅲ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磊;俄汉委婉语的异同[J];俄语学习;2000年04期
2 李冬梅;对委婉语的若干语用学分析[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3 彭娜;委婉语探微[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4 李克勇;法汉委婉语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5 张宇平;现代委婉语特点探析[J];山东电大学报;2000年02期
6 蔡颖华;委婉语的表达效果及发展趋势[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7 张继英;委婉语刍议[J];天中学刊;2000年06期
8 杨文秀;从英汉死亡委婉语看中西文化[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9 朱适,郑玉琪;委婉语的功能及其语言文化因素探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10 陆慧;委婉语发展趋势探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芬;;委婉语:礼貌视角下的有意不合作[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玉娟;;委婉语特点及其社会功能浅析[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3 吴艳;;环保委婉语初探[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郝煦;;英语的委婉语[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5 赵晨光;;英美社会语言交际中的委婉语[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6 孙飞凤;;试论英语文体委婉语的运用与发展[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7 陈玉泉;;日语中委婉语的语用方式概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杨国萍;韩瑞;;英语委婉机制的认知探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9 李燕芳;;从关联理论看外交委婉语[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朱玉富;张晓云;;论Эвфемизм的功能[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媒体人 何保胜;我们正在失去“语言遮羞布”?[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永奋;汉意委婉语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邵军航;委婉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刘晓玲;人际关系管理理论视角下《红楼梦》委婉语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高少萍;话语伦理学观照下的委婉语传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景艳;英日委婉语对比[D];河南大学;2009年
2 郭婷婷;跨文化交际中委婉语的解读[D];厦门大学;2009年
3 赵丽;英汉职业委婉语的特点及文化蕴涵[D];西北大学;2010年
4 石霖;俄汉委婉语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田英;韩汉委婉语对比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鹏;古汉语委婉语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吴长旗;从“合作”及“礼貌”原则看外交委婉语[D];重庆大学;2004年
8 李昆;论俄汉语言中的委婉语[D];山东大学;2005年
9 朴金凤;俄语委婉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翟录;中韩委婉语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207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620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