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动趋组合的基础语义框架及其教学思路

发布时间:2017-08-08 20:20

  本文关键词:动趋组合的基础语义框架及其教学思路


  更多相关文章: 动趋组合 基础语义框架 教学思路


【摘要】:论文根据"句法语义的双向选择性原则",探求动趋组合的基础性语义特征匹配框架。总体而言,具有位移性趋向的动趋组合匹配框架主要取决于方向性([±定向]/[±泛向])与位移性([±自移]/[±使移]);具有状态性趋向的动趋组合匹配框架取决于状态性([±自态]/[±使态]);具有时体性趋向的动趋组合匹配框架取决于持续性([±持续])与反复性([±反复])。最后,论文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语义框架用于对外汉语教学时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单位】: 鲁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关键词】动趋组合 基础语义框架 教学思路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概念结构视野下动趋式的语义框架及其二语教学”(14FYY012) 鲁东大学社科项目“动趋组合的双向选择性研究”(WY2012009)
【分类号】:H195.3
【正文快照】: 1.引言趋向动词或动趋式研究所涉议题颇多,综观之,主要集中在动趋式的产生和发展、趋向动词的性质和范围、趋向动词的语法意义,以及动趋式结构与宾语等其他成分的位置关系等方面。研究的理论方法涉及配价、语法化、认知以及功能等。然而,动趋组合的规则却一直没得到整体且细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卢英顺;现代汉语中的“延续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黄玉花;;韩国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特点及偏误分析[J];汉语学习;2007年04期

3 杨德峰;朝鲜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习得情况分析——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李淑红;留学生使用汉语趋向补语的情况调查及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5 钱旭菁;;日本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J];世界汉语教学;1997年01期

6 杨德峰;;英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2期

7 王媛;;跟趋向动词有关的偏误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英顺;;“上去”句法、语义特点探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丁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综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马超;;从标记理论看复合趋向补语的习得[J];德州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4 张新华;;“在”的进行体功能再研究:一种系统的观点[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王永德,盛永生;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理论述评[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方环海;;汉语位移结构的范畴化及其认知阐释——以趋向动词“上\下”为例[J];国际汉语学报;2011年01期

7 汪翔;农友安;;近五年外国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研究述评[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彭玉兰;张玲;;外国学生汉语中介语研究综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黎杰;;从习得标准看趋向补语习得顺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8期

10 季露璐;王幼敏;;近十五年来对日汉语教学研究述评[J];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施家炜;;国内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二十年[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安琛;;“V起来”中“起来”非体标记之刍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子月;;基于语料库的趋向补语“起来”的习得研究[A];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二兰;汉英助动词句法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芳兰;现代汉语语义韵的理论探索与习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4 李菡幽;基于学习策略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偏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陈振宇;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认知模型与运算[D];复旦大学;2006年

7 王媛;现代汉语单音节动作动词的方向性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8 吴勇毅;不同环境下的外国人汉语学习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周琴;泗洪方言语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克宁;越南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王宣予;中高级阶段越南留学生汉语“得”字补语句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鹿楹鑫;基于韩国人认知方式的初级阶段“V+来/去”结构的教学设计[D];山东大学;2010年

4 徐健鑫;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V_1+V_(2趋)+来/去”和“O”共现句式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昕;汉语“接下来”和“接下去”及其语法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王路;中级水平韩国学生汉语能愿动词习得顺序考察[D];吉林大学;2011年

7 万雅曼;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在There-be句型习得中的母语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龙俊宇;泰国留学生汉语存现句习得过程和言语加工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张士超;基于语料库的趋向动词“来”、“去”的语义认知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张云彪;体标记“在”、“着”的对比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小牛;;上路谣[J];当代;1997年03期

2 袁一强;;戏剧人生[J];当代;1997年03期

3 柯云路;;东方的故事(节选)——男女相互阅读的现实主义文本[J];当代;1997年04期

4 李淑红;留学生使用汉语趋向补语的情况调查及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5 朱巨器;中日趋向动词的比较研究[J];上海科技翻译;2000年03期

6 施家炜;;外国留学生22类现代汉语句式的习得顺序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04期

7 陆俭明;;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1期

8 杨德峰;;英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2期

9 董淑慧;“V+过类”准动趋结构的自主性问题[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10 蒋祖康;语法习得次序与语法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加勇;V_1着V_2结构的语义框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陶明忠;马玉蕾;;框架语义学——格语法的第三阶段[J];当代语言学;2008年01期

3 陆俭明;;构式语法理论的价值与局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郭伟华;;含有施受关系的动结式句法语义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年26期

5 赵强;;认知英语非限定动词的分句结构[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田兵;多义词的认知语义框架与词典使用者的接受视野——探索多义词义项划分和释义的认知语言学模式(一)[J];现代外语;2003年04期

7 牛保义;;“把”的“掌控”义的概念化研究——以使用为基础的词义研究视角[J];外语教学;2009年05期

8 王中祥;;类比词语义认知的概念合成视角[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王黎;关于构式和词语的多功能性[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10 刘晓梅;释义元语言·语义框架·语义场·对比解析——谈高级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几个问题[J];学术交流;2005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鸿飞;宋丹;杨志豪;;基于语义框架的话题跟踪方法[A];中文信息处理前沿进展——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二十五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李千驹;唐兴全;林杏光;;论旨网格的描写和HNC句类表示的比较分析[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余丽娜;曾东京;;框架语义学在双语网络词典编纂中的应用——从FrameNet看语义和语法标注[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周领顺;;框架元素施事、致事、受事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贾改琴;唐晓嘉;;知道谓词逻辑系统 K_(S5)+K_(BF)[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6 杨文秀;陆常周;;用于虚拟技术的动态隐喻代理系统软件的探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刘学惠;;基于框架语义学的同义词辨析及其在词典编纂中的应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赵园丁;由丽萍;张惠春;谷波;刘开瑛;;基于框架语义的汉语文本知识表示方法[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9 李月伦;李湘;常宝宝;袁毓林;;一种基于认知情景框架的文本分类方法[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贾君枝;刘焘;李景峰;;基于Web保险信息的语义分析初探[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吴尉林;可移植的稳健口语理解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马洪海;汉语交易域框架语义系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一川;基于内容的海量文本探索式查询导引中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4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孙元;多媒体语义检索关键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文娟;统计语言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7 朱彦;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广元;LTLC:面向实时与混成系统的连续时序逻辑[D];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佳;面向微博的热点话题发现及跟踪[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林雪能;基于语义框架的话题检测与跟踪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3 刘天明;结果范畴的语义句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宋金花;受事主语句的句法语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邢宣宇;基于主题会话的语义分析工具的研制[D];湖南大学;2005年

6 许浩;现代汉语常用成语的语义构词框架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宇;英语辩词中语义框架转换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8 张俊宾;《诗经》复合词语义结构探析[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9 宋丹;基于语义和链接的话题跟踪方法[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0 徐芳;基于语义框架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418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6418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8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