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双语教育与族群关系:社会心理学的探究
本文关键词:语言、双语教育与族群关系:社会心理学的探究
更多相关文章: 语言 双语教育 母语教育 族群关系 群际接触
【摘要】:语言是族群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族际交流的工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是族群认同和族群边界的象征,因此,语言是分析族群关系的重要视角。西方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双语教育、母语教育对于族群认同和创设最佳群际接触环境,进而促进族群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际上,我国的双语教育政策法规对各民族平等使用母语的权力和双语教学都有明晰的表述,但在双语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利于族群接触的做法。因此,我们应该在立足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和借鉴西方学者对双语教育与族群接触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促进其本土性转化,进而对我国双语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开展科学研究,解决双语教育"怎么做"的问题。
【作者单位】: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关键词】: 语言 双语教育 母语教育 族群关系 群际接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疆维汉双语教育有效推进模式研究”(11JJD880023)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转型社会中的青少年国家认同研究:基于社会交往的视角”(SKQNYB11015)
【分类号】:H09;C912.6
【正文快照】: 从语言与族群建构的关系来看,语言既是推动族群认同的有力工具,也是族群边界划分的明显标志。因此,在分析族群关系问题时,语言使用和双语教育是避不开的两个主题,受到社会心理学家的关注。特别是自上世纪50年代奥尔波特(Allport)提出群际接触假说(IntergroupContact Hypothesi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森森;龙长权;陈庆飞;李红;;群际接触理论——一种改善群际关系的理论[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金玉;;试论相似论与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2 汪义军;;建构主义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3 洪娟;;近年来我国道德认知发展教育理论研究综述[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张利;;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操作范式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陈绪敖;;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构建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刘君晓;;早期教育的科学性探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蔡剑洪;;注意理论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才智;2011年06期
8 李莉;;剖析低效 促进有效[J];成才之路;2011年21期
9 杨永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关系新论[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10期
10 江萍萍;姚月仙;;从教师提出问题走向学生发现问题——在新课程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玲;屈代洲;;关于提高地方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探索[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斯;;高职生心理困扰特点及对策[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3 杨慧娜;原建乐;申相臣;;我国高校会计信息化培养模式探析[A];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下)[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玲;情感、身份确认与社会身份的再生产[D];外交学院;2011年
2 王倩;大众传媒语境下儿童文学传播障碍归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魏薇;小学阅读教学的生活体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岗;数学学习评价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勇鹏;应得与公平[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罗德红;教育学与心理学基础关系的探寻[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立君;概念图在促进认知和评估知识结构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弋文武;农村教师学习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瑜卿;民族交往的多维审视[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张建珍;科学探究学习视域中的地理主题活动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姗姗;创新型校长成长条件与途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建军;合作学习在中等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实训中的运用[D];苏州大学;2010年
3 林娜;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学生专业术语表达能力培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然;词汇语境教学法在初中低年级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游容华;陈日亮语文教育言论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才雯;湖北省中职生厌学情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7 郑魏;利用概念图促进概念教学的教学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吴春洲;学校教育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9 王国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厌学的个案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10 刘红梅;中职学校学生观的培养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会昌,叶子;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述评[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04期
2 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8年05期
3 胡兴旺,蔡笑岳,吴睿明,李红,张志杰;白马藏族初中学生文化适应和智力水平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5年04期
4 刘毅;;化解民族冲突的策略——民族接触与相互依存[J];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01期
5 陈晶,佐斌;群际接触理论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广艺;;论语言生态与语言教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瞿继勇;;双语教育与母语保存[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刘利平;吕新;;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相关概念界定[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12期
4 刘宝俊;;少数民族母语在双语教育中的意义及其发展前景[J];民族语文;1993年03期
5 李璇;;双语教育的基本定义[J];考试周刊;2008年19期
6 娜么塔,胡书津;语言生态与双语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1期
7 戴庆厦,,董艳;中国国情与双语教育[J];民族研究;1996年01期
8 王远新;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暨首届国际双语教学研讨会总结[J];语言与翻译;2000年04期
9 刘孟卓;;初探幼儿双语教育问题[J];考试周刊;2008年31期
10 赵德忠;;新疆双语教育的若干思考——在新疆双语教育研讨会上的讲话[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雪英;;多元文化视域中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郑洵;;对双语教学的思考[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3 蔡亲炀;;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教育的现况与发展[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李宇明;;关于中小学“双语教学”的思考[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5 崔延虎;;双语教学与双语教育的教育人类学审视[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陈为蓬;;自然语言应用的容错性[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7 陈松岑;;新加坡华人的语言态度及其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的影响[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8 郭龙生;;把握言语规律,搞好媒体语言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9 凌德祥;;语言应用的国家战略与汉语教育的历史思考[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10 王希杰;;语言的规范化和言语的得体性[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亚东 张付华;省民语办到威宁自治县调研双语教育工作[N];贵州民族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孙利华;双语教育“试水”有喜有忧[N];洛阳日报;2008年
3 王秀旭;对我省双语教育的几点思考[N];贵州民族报;2009年
4 通讯员 李治军;疏勒 多措并举提高双语教育水平[N];喀什日报(汉);2009年
5 本报特派记者苏军亚;双语教育抓“小”不能漏“大”[N];乌鲁木齐晚报;2010年
6 马戎;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育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下)[N];中国民族报;2011年
7 马戎;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育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N];贵州民族报;2011年
8 记者特派张迎春;董新光委员致力推进新疆“双语”工作[N];亚洲中心时报(汉);2011年
9 通讯员 陈俊龙;上山民族学校成全省首家学前双语教育试点学校[N];毕节日报;2011年
10 陈雁萍;新疆伊宁:“双语”教育结硕果[N];贵州民族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晓洁;现代汉语母语教育演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彭_g;魏斯格贝尔的“母语和母语教育”理论及其对汉语汉字研究与教学的启示[D];复旦大学;2010年
3 池东恩;朝汉双语教育与语言使用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4 章石芳;族群文化认同视野下菲律宾华族移民母语教育发展及方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建梅;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人类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夏历;在京农民工语言状况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
7 陈之权;新加坡教育分流下华文课程面对的问题与挑战及改革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邬美丽;在京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调查[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宝乐日;土族、羌族语言及新创文字在学校教育领域使用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吴炳章;交际博弈论[D];河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峥嵘;双语教育及其对个人发展的影响[D];东南大学;2004年
2 刘艳;新疆内高班学生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调查[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姚金梅;新疆柯尔克孜族中小学双语教育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4 敖敦格日乐;澳大利亚双语教育与我国蒙古族双语教育的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洁;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学校的双语教育[D];新疆师范大学;2005年
6 金劵;双语教育的文化资源整合功能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7 祁伟;和田地区中小学维汉双语教育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松;双语教育要素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9 张欣;从语言政策的视角看双语教育[D];东南大学;2006年
10 陶君;论中学双语教育[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416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641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