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学生新的言语方式——语文课程知识构成的一个侧面
本文关键词:教给学生新的言语方式——语文课程知识构成的一个侧面
更多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课程 言语方式 引导学生 课程内容 课程与教学 创造性 课程知识 课程标准 学习语言 语文教学
【摘要】:正课程知识既来自课程标准的统一规定,也来自师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生成。正如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指出的:"设计学习经验(此处可视为与课程内容同义)的过程,并不是用一种机械的方法为每一个特定目标制定明确规定的学习经验。相反,它是一种比较富有创造性的过程。"[1]
【作者单位】: 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程 言语方式 引导学生 课程内容 课程与教学 创造性 课程知识 课程标准 学习语言 语文教学
【分类号】:H193
【正文快照】: 课程知识既来自课程标准的统一规定,也来自师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生成。正如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指出的:“设计学习经验(此处可视为与课程内容同义)的过程,并不是用一种机械的方法为每一个特定目标制定明确规定的学习经验。相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蒋祖慰;;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学习语言——《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案例[J];语文建设;2007年Z1期
2 陈隆升;;推求“小说细部关联” 重组“鉴赏教学内容”——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鉴赏教学为例[J];语文学习;2005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秋婵;;《安徽地域文化》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2 蒋传和,王琼,孙伟;大学生就业意向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邓俊超;郭礼智;;农村幼儿园混龄课程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1期
4 张蕊;;浅析《泰勒原理》产生的背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5 宋佳;;长山群岛近代海洋口头文学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6 李联社;试论影响图书分类认知的因素及对策[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赵小青,孙凤梅,宋敏,王立华,李为人,潘进;大学物理学习成绩评价方式多样化的研究[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8 赵景春;;构建教师行动教育中的实效性课程体系——以教学课例为载体的继续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范兆雄;论美国课程研究方法的主流取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10 熊和平;课程:从"圈养"到"游牧"再到"传记"[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建军;;对语文教学中“文”“道”关系的再反思[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2 杨韵凝;;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测评误差的情绪因素分析及调控策略[A];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陈洁;;泰勒原理与“校本课程”的建构[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伍玲婵;汪洋;曾垂凯;;新时期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教育目标定位探析——以新东方教育集团为例[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佑发;梁承谋;魏高峡;;意志的研究现状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研究展望[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凯文娟;;基于泰勒原理的我国职业教育课程问题与对策浅析[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刘丹;;音乐审美的共性与个性[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8 郭晓雯;;想象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意义[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敏华;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史大胜;美国儿童早期阅读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初春华;党的群众工作心理层面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金世余;我国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志刚;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丽影;幼儿教师课程权力个案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韩冬雷;论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施策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岩;高职旅游英语课程改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严艳琳;高中新课程四要素耦合评价的探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杨慧丽;高校网络课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宫成刚;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杨志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陶振琴;项目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之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唐爱琴;高一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衔接与具体做法[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李红梅;“教”与“练”的有效管理[D];苏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雪梅;;语言的创造性和语言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03期
2 冷帆;;浅谈译者的能动性和主体性[J];天中学刊;2005年06期
3 赵红;赵静;;合理开发传媒资源 丰富语文课程内容[J];宁夏教育;2006年12期
4 刘友红;;语言:人类文化创造的总体维度——卡西尔语言哲学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张松松;;语言学界的革命斗士——谈乔姆斯基语言学转向[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曾焕鹏;;写作:不入《辞海》的术语[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杜萌萌;;翻译思维研究与翻译创造的实现[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07期
8 王静;;女性主义翻译观照下的译者性别意识显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11期
9 杨艳;;浅析口译活动的创造性[J];海外英语;2010年04期
10 易先俊;把读写知识引向实用[J];四川教育;198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阳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突破模式化写作框子的好方法[A];贵州写作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2年
2 张怡菊;;在中学推广吟诵的体会[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3 贾玉玲;;创造性思维与语言[A];山西省创造学会创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议专辑[C];2001年
4 邹洁;;改善文学选读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5 ;霍松林先生论吟诵[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6 李东明;;试论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郭辛林;;激发写作主体的写作心理驱动力[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8 刘云;;术语泛化的途径、特点和动因[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樊敏;;情感在布依族诗歌翻译中的作用[A];布依学研究(之六)——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第二次年会暨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10 宗廷虎;;钱钟书的理解修辞理论[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立英;如何应对“网络语言”的挑战?[N];中国教育报;2006年
2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浙江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蔡伟 浙江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 俞丹;方法陈旧缘于对写作认识的模糊[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程墨;新潮网络语言“搞晕”父母老师[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孙志书;实践——语文教学的金钥匙[N];开封日报;2007年
5 贵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陈寿江;改善语文教育的生产源[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教师 赵万勋;生词听写与课堂组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7 丁文曦;说话连“嗯”带“啊”,,口头语后面的另类道理[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8 桂燕萍;让成语在课堂中大放异彩[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9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夏玲;高职语文教学应注重方法创新[N];宜春日报;2008年
10 李华;运用信息技术 促进写作教学[N];光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玉芳;演讲话语象征性互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荣维东;写作课程范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瑛瑛;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D];苏州大学;2006年
2 刘俊辉;从“目的论”角度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冷建明;译者的人格:马斯洛心理学视角[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兰燕;译者主体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5 张瑞玲;论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D];苏州大学;2005年
6 胡朋志;翻译中接受过程所激发的创造性[D];安徽大学;2005年
7 华莹;论法律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8 曾鸣;走出阴影的译者[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9 蒙博;法律术语翻译中的译者创造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10 陈钢;论译者的主体性[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519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751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