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列式“X的Y的”的多角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并列式“X的Y的”的多角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并列式“X的Y的” 句法 语义 语用 历时发展
【摘要】:并列式“X的Y的”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类格式,但是关于该格式的专门研究几乎没有。本文旨在讨论“X的Y的”格式的一些基本问题,比如该格式的内部构成、句法功能如何,表达何种语义,在语用、语篇中有何作用以及它的历时发展过程、特殊个例研究等。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第一章主要对并列式“X的Y的”的句法和结构进行了分析,探讨其构件的性质特点以及格式的整体性质特征,并归纳了该格式的句法功能。第二章对并列式“X的Y的”的语义进行分类,简要分析其表不同语义时的句法环境特征,并概括抽象出该格式的构式义。第三章从历时的角度出发,结合结构助词“的”的演变历程,对“X的Y的”的来源、发展进行探索,并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等相关理论探索其形成机制。第四章从语用、语篇及语块的角度对“X的Y的”格式的功能进行研究,挖掘该格式的优点特色。第五章对几例语义特殊的“X的Y的”进行个案研究。这些个例中,X、Y的本义已经弱化,整个结构的语义并不能根据X、Y的意义来识别。我们对其进行了简要的语义及成因分析。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得出结论。
【关键词】:并列式“X的Y的” 句法 语义 语用 历时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46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0
- 零 绪论10-18
- 0.1 研究内容及意义10-11
- 0.1.1 研究对象10-11
- 0.1.2 选题意义11
- 0.2 研究现状11-15
- 0.2.1 关于“X的Y的”格式的研究11-12
- 0.2.2 并列结构的相关研究12-14
- 0.2.3 “的”字短语的相关研究14-15
- 0.3 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语料15-18
- 0.3.1 研究的理论、方法15-16
- 0.3.2 语料来源16-18
- 第一章 并列式“X的Y的”的结构与句法分析18-36
- 1.1 “的”的性质18-19
- 1.2 X、Y的性质19-31
- 1.2.1 X、Y的音节结构19-21
- 1.2.2 X、Y的构成单位21-27
- 1.2.3 X、Y的次序27-31
- 1.3 “X的”、“Y的”的性质31-32
- 1.4 并列式“X的Y的”的句法功能32-34
- 1.5 本章小结34-36
- 第二章 并列式“X的Y的”的语义分析36-50
- 2.1 X、Y的语义关系36-39
- 2.1.1 X、Y是类义关系36-37
- 2.1.2 X、Y是近义关系37
- 2.1.3 X、Y是反义关系37
- 2.1.4 X、Y是临时语义相关关系37-39
- 2.2 并列式“X的Y的”的构式义分析39-41
- 2.3 并列式“X的Y的”的语用义分析41-48
- 2.3.1 表周遍义41-42
- 2.3.2 表多样义42-43
- 2.3.3 表选择义43-44
- 2.3.4 表限定义44-48
- 2.4 本章小结48-50
- 第三章 并列式“X的Y的”的语用语篇功能研究50-64
- 3.1 语用功能50-54
- 3.1.1 符合经济原则50-51
- 3.1.2 体现主观性51-52
- 3.1.3 引发联想52-53
- 3.1.4 具有修辞效果53-54
- 3.1.5 口语色彩鲜明54
- 3.2 语篇功能54-57
- 3.2.1 回指功能55-56
- 3.2.2 预指功能56-57
- 3.3 语块功能57-62
- 3.3.1 并列式“X的Y的”的语块界定57-58
- 3.3.2 并列式“X的Y的”的对外汉语语块教学58-62
- 3.4 本章小结62-64
- 第四章 并列式“X的Y的”的历时发展及形成机制研究64-78
- 4.1 并列式“X的Y的”的历时发展研究64-71
- 4.1.1 “的”的语法化过程概述64-66
- 4.1.2 唐代以前的并列式“X者Y者”66-67
- 4.1.3 唐宋时期的并列式“X底Y底”67-68
- 4.1.4 元明清时期的并列式“X的Y的”68-71
- 4.2 并列式“X的Y的”的产生动因及形成机制研究71-76
- 4.2.1 文学作品的影响71-72
- 4.2.2 民族思维方式的影响72-73
- 4.2.3 认知机制的影响73-76
- 4.2.3.1 转喻观73-75
- 4.2.3.2 象似性动因75-76
- 4.3 本章小结76-78
- 第五章 并列式“X的Y的”的个案考察78-86
- 5.1 “有的没的”研究78-81
- 5.2 “东的西的”研究81-82
- 5.3 “这的那的”研究82-83
- 5.4 本章小结83-86
- 结语86-88
- 参考文献88-94
- 致谢94-9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莉莎;;浅谈“的”字短语[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2 陆俭明;;构式与意象图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张时阳;;“的”字短语隐性中心语的提示方式[J];湘南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张时阳;;“的”字短语的语义特点[J];湘南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6 郭锐;表述功能的转化和“的”字的作用[J];当代语言学;2000年01期
7 陆丙甫;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上):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1期
8 熊仲儒;以“的”为核心的DP结构[J];当代语言学;2005年02期
9 王洁;含动词性成分的“的”字短语做谓语的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文炼;指称与析句问题[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清华;并列结构的自组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邓云华;汉语联合短语的类型和共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叶洋菱;A、B为反义关系的“A的B的”结构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艳芳;现代汉语“的”字短语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3 高琴;现代汉语并列结构的语序考察[D];山西大学;2004年
4 张时阳;语篇中“的”字短语隐性中心语的提示方式和补出规律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周欣;现代汉语并列N项式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6 吴茜;试论现代汉语并列结构语序[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明浩;汉语中“的”字结构的句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563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756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