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研究
本文关键词:微博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研究
【摘要】:语码转换是言语交际者为满足表达需要对语言变体进行选择的结果。一直以来语码转换就是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很多学者就从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应用语言学及认知语言学等角度对语码转换进行研究。从较受网民欢迎的新型社交平台——新浪微博中选取2000条微博作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Myers-scotton的主体语言框架理论和于国栋的顺应模式为混合理论支撑,分析了新浪微博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具体表现为汉英语码转换的结构特点研究及其所实现的语用功能。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从汉英语码转换的转换类型数量来看,句内语码转换与句间语码转换的比例较高(2比1),这可能与微博用户的英语水平相关;第二,汉英句内语码转换的转换成分具有以下几个语言特征:首先,转换语码单位跨度较大,从字母、单词到句子均有涉及。其中,英语单词的嵌入比重最大,而在嵌入的英语单词中,名词出现次数居多;第三,微博中的句内语码转换并非汉英两种语言的随意替代,而是被严格的系统规则所约束,具体体现在:在汉语和英语混合成分中,句子的形态句法由主体语汉语约束。然而,在嵌入语英语孤岛中,句子成分仍遵循英语的语法规则,其他部分遵循主体语汉语的语法规则;最后,为实现不同的交际目的,汉英语码转换主要体现在它的顺应策略上。首先,为了弥补汉英两种语言在词汇、语义空缺方面做出的顺应,即顺应语言事实;其次,为了在公众面前保持良好形象而做出的顺应中国社会规约;最后是顺应心理动机,具体是指,在微博中借助汉英语码转换来达到特定的交际功能。本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双层意义。理论上,本研究验证了主体语言框架理论和语言顺应模式的可解释性;实践上,本研究为语言规范和语言政策提供借鉴,研究同样有利于英语教师更好地教授英语、利于英语学习者更好地习得英语。由于本研究只是对新浪微博中的汉英语码转换进行初步探索,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对网络语言研究不够深入性,语料收集不够完整性、对用户真实想法的了解片面性等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研究结果的局限性,需要在将来的研究中逐渐完善。
【关键词】:语码转换 MLF模型 顺应模式 微博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36;H313
【目录】:
- Acknowledgments5-6
- Abstract6-8
- 摘要8-13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3-19
- 1.1 Background13-14
- 1.2 The Rationale of the Present Study14-16
- 1.2.1 Definition of E-discourse and Micro-Blog15
- 1.2.2 A General Review of E-discourse and Micro-Blog15-16
- 1.3 Research Aim and Objectives of the Present Study16-17
- 1.4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7-19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9-35
- 2.1 Definitions and Terminologies19-22
- 2.1.1 Code-switching and Code-mixing20-21
- 2.1.2 Code-switching and Borrowing21-22
- 2.2 Mixed Perspective Studies of Code-switching Abroad22-31
- 2.2.1 Studies of Structures of Code-switching22-26
- 2.2.2 Studies of Functions of Code-switching26-31
- 2.3 The Research Trends of Code-switching in China31-33
- 2.3.1 Literature Reviews of the World Code-switching Studies31-32
- 2.3.2 Some New Theories32
- 2.3.3 Empirical Studies32-33
- 2.4 Summary33-35
- Chapter Three An Integrated Theoretical Framework35-45
- 3.1 Description of the Myers-S cotton's MLF Model36-40
- 3.1.1 Matrix Language and Embedded Language37
- 3.1.2 Three Types of Constituents37-38
- 3.1.3 System Morphemes and Content Morphemes38-39
- 3.1.4 The ML Hypothesis39-40
- 3.2 Description of Yu's Linguistic Adaptation Model40-45
- Chapter Four Research Methodology45-51
- 4.1 A Mixed-methods Approach45
- 4.2 The Process of Data Collection45-47
- 4.2.1 Data Sources45-46
- 4.2.2 Criteria for Selecting Data46-47
- 4.3 Data Analysis47-51
- Chapter Fiv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 inMicro-Blog51-103
- 5.1 Linguistic Features of 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 in Micro-Blog51-61
- 5.1.1 Types of 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51-54
- 5.1.2 The Linguistic Units54-61
- 5.2 The Grammatical Constraints on 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61-75
- 5.2.1 Nouns61-66
- 5.2.2 Noun Phrases66-68
- 5.2.3 Verbs68-70
- 5.2.4 Verb Phrases70-71
- 5.2.5 Adjectives71-75
- 5.3 Functions of 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 in Micro-Blog75-99
- 5.3.1 Code-switching as Adaptation to the Linguistic Reality75-84
- 5.3.2 Code-switching as Adaptation to the Social Conventions84-90
- 5.3.3 Code-switching as Adapta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s90-99
- 5.4 Summary99-103
- Chapter Six Conclusions and Implications103-109
- 6.1 Major Findings103-104
- 6.2 Implications104-105
- 6.3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105-106
- 6.4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106-109
- Bibliography109-117
- Appendices117-1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自然,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1年01期
2 张允;以天津话为例从语码转换现象看社会对语言的影响[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3 刘绍忠,段林远;从校园交际看“语码转换”的原因[J];柳州师专学报;2002年02期
4 蒋金运;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甄丽红;心理需要与语码转换现象[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许江明;语码转换研究综述[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张丽;语码转换综述[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8 关淑云,迟振峰;语码的码值与语码转换[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9 杨涛;陈旭;;广告语码转换的元功能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唐万珊;校园交际中的"语码转换"现象[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黄东花;;语码转换与外语教学刍议[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章恬;;试论当前中文会话中的语码转换与换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3 谢书书;张积家;程利国;;闽南语和普通话语码转换的情境分析[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谢书书;张积家;程利国;;闽南语和普通话语码转换的动机分析[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王晓辉;王晓东;;汉英谐音语码转换现象探析——以2009年新年祝福语“Happy牛year!”为例[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谢书书;程利国;张积家;;语言态度对闽南语和普通话的语码转换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王晓辉;王晓东;;汉英谐音语码转换现象探析——以2009年新年祝福语“Happy 牛 year!”为例[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毛力群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经营户语码转换调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李海 陈立平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西语码转换产生Spanglish[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谢小芳;“三尺讲台”写春秋[N];大连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璐;中文小说和散文中/英语码转换的前景化特征[D];山东大学;2009年
2 夏雪融;汉—英双语儿童语码转换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乌云塔娜;蒙汉语码转换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年
4 王慧莉;中英双语者语码转换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王琳;汉英语码转换的句法变异及认知加工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刘全国;三语环境下外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召妍;对外汉语课堂教师互动调整有效性研究:语码转换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琳珊;中文报刊广告中汉英语码转换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黄镁棋;澳门中文报章的中英语码转换适应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3 卢珊;汉语商务语篇中英汉语码转换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Maryia Yahorava;社会表征型语码转换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钟峻;多维分析当代社会中的语码转换及其可持续发展性[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6 姜芳芳;中英语码转换及其功能分析[D];广西大学;2005年
7 程环;论社会变量对语码转换使用的影响[D];安徽大学;2007年
8 付慧;《非常难女》语码转换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9 顾奎;大学生语码转换心理动机分析[D];安徽大学;2007年
10 李静;台湾电视节目“康熙来了”中汉—英语码转换现象探析[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803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780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