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中国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4 10:37

  本文关键词:中国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语言暴力 语码混用 身份认定 应对机制


【摘要】:网络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20世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之一,给全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网络语言的随意性使得肆意谩骂、诋毁甚至网络骚扰、网络欺凌、人肉搜索等行为频发,而这些行为构成了网络语言暴力。网络语言暴力的盛行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是,尽管网络语言暴力已经影响到网民的日常生活,却鲜有国内学者关注到网民个体的心理机制。同时,国内针对其语言特点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因此,为了更加全面地分析网络语言暴力问题,将语言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Weinreich的语言接触理论、Giles的语言调节理论以及Sidanius和Pratto提出的社会支配理论,对中国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问题分别做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以下三个问题: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有哪些结构性或功能性的特点?大学生如何看待网络语言暴力问题?教师如何看待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问题?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如下两部分:(1)文本研究。通过在线收集和发帖征询的形式收集语料的形式,于2014年9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从中国具有影响力的社交网络中筛选有效语料。(2)实证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和采访的形式,对大学生个体在网络语言暴力事件中的心理机制做具体研究。作者分析发现: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分别具有结构性及功能性的语言特点,且中英文混用和转换的现象极其常见。同时,网络语言暴力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非常普遍;大学生在网络语言暴力中通常扮演施暴者或旁观者的角色;性别因素在网络语言暴力的各层面差异显著。另外,教师对网络语言暴力的认知度不够,对学生的网络语言暴力问题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学生,作为中国网民的主体力量,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试图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问题的研究,探究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为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国家语言政策的制定,监控网络语言暴力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语言暴力 语码混用 身份认定 应对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3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Abstract5-7
  • 摘要7-12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2-16
  • 1.1 Background12-13
  •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13-14
  • 1.3 Layout of the Thesis14-16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6-27
  • 2.1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Cyberbullying Analysis16-19
  • 2.1.1 Language Contact Theory16-17
  • 2.1.2 Communication Accommodation Theory17-18
  • 2.1.3 Social Dominance Theory18-19
  • 2.2 Research on Cyberbullying19-27
  • 2.2.1 Definitions of Cyberbullying19-21
  • 2.2.2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Bullying21-22
  • 2.2.3 Research on Cyberbullying in Foreign Countries22-23
  • 2.2.4 Research on Cyberbullying in China23-27
  • Chapter Three Research Methodology27-31
  • 3.1 Research Questions27
  • 3.2 Research Setting27-28
  • 3.3 Research Procedures28
  • 3.4 Participants28-29
  • 3.5 Instruments29
  • 3.6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29-31
  • Chapter Four Results and Discussion31-61
  • 4.1 Structural Features of Cyberbullying31-41
  • 4.1.1 Phonetic Characteristics31-34
  • 4.1.1.1 Homophone31-32
  • 4.1.1.2 Transliteration32
  • 4.1.1.3 Letters and Numbers32-34
  • 4.1.2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34-36
  • 4.1.2.1 Separation34-35
  • 4.1.2.2 Conversion35
  • 4.1.2.3 Old Words with New Meanings35-36
  • 4.1.3 Syntactic Characteristics36-37
  • 4.1.3.1 Code-mixing36-37
  • 4.1.3.2 Code-switching37
  • 4.1.4 Pragmatic Characteristics37-41
  • 4.1.4.1 Cyberbullying and Language Contact38
  • 4.1.4.2 Cyberbullying and Communication Accommodation38-41
  • 4.2 Functional Features of Cyberbullying41-44
  • 4.2.1 Rhetorical Characteristics41-43
  • 4.2.1.1 Metonymy41
  • 4.2.1.2 Metaphor41-43
  • 4.2.2 Forms of Manifestation43-44
  • 4.3 Colleg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Cyberbullying44-57
  • 4.3.1 Affirmation of Cyberbullying44-47
  • 4.3.2 College Students' Self-evaluations on Identity Cognizance of Cyberbullying47-50
  • 4.3.2.1 Common Forms47-48
  • 4.3.2.2 Experience and Roles48
  • 4.3.2.3 The First Time to Encounter Cyberbullying48
  • 4.3.2.4 Frequency of Cyberbullying Behaviors48-49
  • 4.3.2.5 Common Places for Cyberbullying49-50
  • 4.3.3 Motivations and Causes of Cyberbullying50-54
  • 4.3.4 Peer Acceptance and Rejection of Cyberbullying54-55
  • 4.3.5 Measures for Dealing with Cyberbullying55-57
  • 4.4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Cyberbullying57-61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61-65
  • 5.1 Major Findings61-62
  • 5.2 Implications for Language Policy on Cyberbullying62-63
  •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63-65
  • References65-72
  • Appendix72-82
  • 1. 问卷调查(A)72-78
  • 2. 问卷调查(B)78-82
  • 3. 教师访谈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党永刚;;语言暴力的类型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崔玉宾;;网络语言暴力现象透视[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6期

3 张简聿;;“语言暴力”深深伤害了我[J];东西南北;2005年01期

4 侯琳;;网络语言暴力浅议[J];语文学刊;2008年02期

5 王承君;;语言暴力的认知条件及对策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任敏;;网络语言暴力下的生活状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3期

7 刁晏斌;;试论当今的语言暴力现象[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李贤斌;;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戴玉磊;;浅析网络语言暴力的心理机制[J];开封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10 李宁;;网络语言暴力的再思考[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小初;;浅论网络语言的暴力倾向[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宪容;网络时代的语言暴力[N];经济视点报;2006年

2 湖南商学院语言暴力问题研究小组 供稿;语言暴力:让她们很受伤[N];中国妇女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宫春丽;“语言暴力”让社会和谐很受伤[N];中国改革报;2010年

4 徐毅成;治理网络语言暴力刻不容缓[N];人民日报;2012年

5 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 王漱蔚;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的防范与治理[N];光明日报;2013年

6 涂莉琼;语言暴力划破城市报的脸[N];中国妇女报;2004年

7 记者 黄秀丽;三成被访学生挨过教师语言暴力[N];北京日报;2006年

8 鄢烈山;语言暴力与“上纲上线”[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9 实习生 刘波;让“语言暴力”远离孩子[N];科技日报;2006年

10 武汉公务员 吕军;必须制止网络语言暴力[N];长江日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婷婷;网络语言暴力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2 肖霞;论批评教育的智慧[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张奕;我国中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4 沈广倩;中国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问题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王红梅;关于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伦理学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6 李宪玲;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7 马晓雯;中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8 连晓洁;教师语言暴力探析[D];青海师范大学;2014年

9 曾圆;群体语言暴力的形成及应对措施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10 董艺;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D];鲁东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910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7910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0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