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新词语的特点及创生动因
本文关键词:2011年新词语的特点及创生动因
【摘要】:文章从语言学特点和创生动因两个方面着手,对2011年新词语进行分析解读,发现2011年新词语中三字词占明显优势,附加式合成词增多,同时涌现了很多类词缀,造词方式以类推造词为主。其创生动因主要源于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运用、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等方面的因素。
【作者单位】: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新词语 特点 创生动因
【分类号】:H136
【正文快照】: 语言犹如社会的一面镜子,不仅能够反映人类历史的发展与变化,而且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中最敏感、最活跃的要素,能迅速地体现时代动态,反映社会文化与人们思想意识、心理状态的变化。为及时把握词语的使用和创新情况,记录2011年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本文以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徐昌和;邹芸;;汉语新词语产生因素分析——基于社会语言学视角[J];湘南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2 沈孟璎;汉语新的词缀化倾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3 张春华;;新词语构造的合力机制[J];语言文字应用;2009年02期
4 侯敏;;2010年度新词语解读[J];语言文字应用;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祁庆倩;;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内部时间结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杨晓黎;;传承语素:汉语语素分析的新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汪红艳;开启之功 创新之力——略论汉语语法学的草创与革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4 蒋美丰;;充分把握原文 有效落实译文[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5 严芳;;浅谈对外汉语中离合词的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6 薛凤生;;动补结构否定形式小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7 李锦;;《三国志平话》的程度副词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8 刘旭;;浅论“X门”的结构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9 苏久;石珍;;“xx门”引起的关于类词缀一点思考——关于汉语外源类词缀的一点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10 李光宇;;现代汉语表人名词类词缀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思洁;;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辨[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杜衡;李林霞;;技术特征团和外延比较法——对修改超范围的判断方法小议[A];专利法研究(2009)[C];2010年
3 龚千炎;;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4 靳光瑾;郭曙纶;肖航;章云帆;;语料库加工中的规范问题——谈《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词类标记集规范》[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5 张春华;;新词语构造的合作机制[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严春美;郭熙铜;陈晓东;;基于电子病历的智能诊断系统研究[A];2011年全国电子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陆丙甫;;全球化和汉语的优化[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8 李艳娇;杨尔弘;;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的连词考察[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武宏琛;;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研究述评[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4 王俊;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志富;现代汉语领属性偏正结构及其相关句法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任敏;现代汉语非受事动宾式双音复合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孟德腾;现代汉语嵌入式预制语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林新宇;汉语和韩国语话题句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宫宝龙;记号的迷思[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杨一飞;语篇中的连接手段[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石娜;从形合意合角度比较《傲慢与偏见》两译本[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友学;句首介词“在”的隐现及其对外汉教学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田勃;新词语中的简缩词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焦阳;现代汉语类词缀“坛”、“界”、“圈”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艾小艳;英汉左移位构式的认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邬述法;《九章算术》虚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静;山西大同方言的实词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王宣予;中高级阶段越南留学生汉语“得”字补语句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春宏;词义的认知模式与词义的性质及构成——兼谈成语的性质[J];辞书研究;2002年06期
2 亢世勇;《新词语大词典》的编纂[J];辞书研究;2003年02期
3 孙朝奋;《虚化论》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4年04期
4 陈永国;互文性[J];外国文学;2003年01期
5 郭楚江,周健;类推造词法对词义的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6 高燕;“吧”的词化过程[J];汉语学习;2000年02期
7 施春宏;说“界”和“坛”[J];汉语学习;2002年01期
8 王森;;新词语的容量和寿命[J];兰州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9 沈孟璎;汉语新的词缀化倾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10 沈孟璎;试论新词缀化的汉民族性[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本文编号:8815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881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