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学生汉语形容词偏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0 07:35
本文关键词:泰国学生汉语形容词偏误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考察的是泰国学生的形容词偏误,笔者以在泰国教学中搜集的语料为依据,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通过分析整理,最终归纳成九大类偏误类型,首先是对这些偏误分别作了详细的描述和解释;其次是逐步对偏误产生的原因,包括学生方面的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过度泛化、习得策略、教师教学方面以及教材编写方面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针对这些偏误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自己认为比较适合泰国汉语教学的策略,同样是从学生、教师、教材这三个角度加以讨论得出的。希望对泰国的汉语形容词教学有一定的帮助和启示,也希望能够填补一些形容词教学方面相关研究的空白。 本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为绪论,从选题的缘由、意义,研究的内容和语料的来源三方面对本文加以简单介绍;第二部分为研究综述部分,分别从本体角度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对前人所做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出前人对汉语形容词研究的侧重点、汉语偏误研究的局限等,进而确定本文的研究范围,即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部分研究存在的局限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考察;第三部分为泰国学生汉语形容词的偏误类型,笔者通过分析在泰国教学期间搜集的语料,最终整理出九大偏误类型,,在这一章中分别对这九类偏误作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第四部分针对第三部分所描述的偏误类型分别从学生、教师、教材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并结合笔者在泰国的实践教学经验,从学生、教师、教材三个角度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希望这些教学方法能对泰国汉语教学有一定的帮助;第五部分为本文的收尾篇,即对本文的总结。
【关键词】:泰国学生 汉语 形容词 偏误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9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1
- 1.1 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9-10
- 1.2 研究内容10
- 1.3 语料来源10-11
- 第2章 研究综述11-14
- 2.1 本体角度的汉语形容词研究11-12
- 2.2 汉语形容词偏误研究12-14
- 第3章 泰国学生汉语形容词的偏误类型14-27
- 3.1 形容词重叠式使用泛化及其否定表达的误用14-16
- 3.2 近义形容词使用混淆16-18
- 3.3 形容词充当定语时遗漏助词“的”18-19
- 3.4 形容词后“的”、“地”使用混淆19-21
- 3.5 形容词后面冗余助词“了”21-22
- 3.6 “有(一)点(儿)+形容词”与“形容词+一点(儿)”使用混淆22-23
- 3.7 状态形容词前冗余程度副词“很”23-25
- 3.8 形容词修饰名词的语序偏误25-26
- 3.9 形容词误带宾语26-27
- 第4章 偏误原因分析及教学建议27-35
- 4.1 偏误产生的原因27-32
- 4.1.1 母语负迁移27-28
- 4.1.2 目的语知识的过度泛化28-29
- 4.1.3 学习策略的影响29-30
- 4.1.4 教师教学方面的影响30-31
- 4.1.5 教材编写方面的影响31-32
- 4.2 教学建议32-35
- 4.2.1 学习策略32-33
- 4.2.2 课堂教学33
- 4.2.3 教材编写33-35
- 第5章 结语35-36
- 参考文献36-39
- 致谢3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鸿琨;;形容词语用组合问题探讨[J];武陵学刊;2010年01期
2 沈家煊;;从韵律结构看形容词[J];汉语学习;2011年03期
3 刘光婷;;现代汉语形容词使动句考察[J];汉字文化;2010年06期
4 陈金香;;蒙古国留学生的认知因素与对外汉语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9期
5 李丹丹;;形容词的语用意义——从关联理论看形容词的语用扩充和语用收缩[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6 邵敬敏;;ABB式形容词动态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1990年01期
7 李泉;;同义单双音节形容词对比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4期
8 陈玉洁;;汉语形容词的限制性和非限制性与“的”字结构的省略规则[J];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02期
9 叶小平;研究现代汉语形容词本质特征的方法论原则——现代汉语形容词的本质研究之三[J];社科纵横;1999年01期
10 熊仲儒;;量度范畴与汉语形容词[J];世界汉语教学;201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乔翔;汉英形修名结构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赵允敬;现代汉语单音节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王文格;现代汉语形谓句优先序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朴镇秀;现代汉语形容词的量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867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886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