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语法与隐喻机制的多模态话语研究
本文关键词:视觉语法与隐喻机制的多模态话语研究
【摘要】:本研究以视觉语法和隐喻理论为基础,对西方报道的政治漫画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探讨其如何向世界传达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以及视觉元素与语言元素之间如何通过互动构建意义,揭示所报道国的形象。研究表明:从视觉语法和隐喻机制对漫画的多模态分析是功能和认知的两个层面的研究,即社会功能和认知。通过视觉语法对漫画分析可知西方政治漫画构建知其然,而从隐喻机制对漫画分析可知西方典型思维认知方式的所以然。
【作者单位】: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视觉语法 隐喻机制 功能与认知
【基金】: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培育项目“外语课堂教学的多模态话语研究”(项目编号:G12-XK33)和“外语教学的多模态识读培养研究”(项目编号:FX2013217)的资助
【分类号】:H15
【正文快照】: 1.引言语言学界一直将语言作为主要的交际模态,功能语言学的发展为语篇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分析框架。然而学术界对再现和交际中出现的图像、手势、姿态以及空间的运用产生了浓厚兴趣(Jewitt,2009:1)。Kress和vanLeeuwen(2001:20)、Lim-Fei(2007:195)、Ven-tola和Moya(200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潘艳艳;;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及身份构建[J];外语研究;2011年01期
2 谢竞贤;;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兼评Charles Forceville的隐喻研究[J];外语学刊;2011年05期
3 韦琴红;;论多模态话语的整体意义构建——基于一个多模态媒体语篇的话语分析[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娜;;多模态话语分析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海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2 杨洪玉;;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浙江工商大学百年校庆标识为例[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3 罗军;;多模式界面的动态导向设计[J];包装工程;2011年02期
4 曲雯;;藏区高校双语教学英语口语课堂多模态话语分析[J];才智;2012年01期
5 汪剑;;大学英语大班课堂中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6 张琳;;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中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3期
7 赵杨樝;;多模态语境下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6期
8 陈雅婧;;浅探平面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现象[J];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07期
9 郭志斌;;衡水滨湖新区区徽交际意义的多模态构建[J];才智;2012年21期
10 阮瑾;张晓明;任再新;;多模态视角下隐喻的构建和解读[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潘鸣威;多模态视角下的口语交际能力:重构与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张征;英语课堂多模态读写能力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张立新;视觉、言语幽默的情感认知互动模式—幽默的功能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丁蔓;生存论视域下的隐喻与真理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乃军;多模态话语分析与电影作品及翻译[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吴莎;教师课堂话语的多模态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顺臣;新视野大学英语教科书的多模态话语分析[D];西南大学;2011年
4 张向静;图像中的意义与媒体的意识形态:西藏3.14事件新闻图像的多模态语篇分析[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5 李奕;普利策摄影图片中身份视觉建构的视觉语法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常溢圆;英汉网页的多模态对比分析—以中美两国博物馆类网站为例[D];宁波大学;2011年
7 张丽婷;杂志封面构图意义的多模态话语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傅红秀;对网络即时通讯文本中表情符号的研究:符际互补视角[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9 龚私私;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多模态语篇人际意义的构建[D];苏州大学;2011年
10 刘子微;英文教科书多模态语篇的对比分析[D];苏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竞贤;梅德明;;隐喻性话语的顺应性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成文;田海龙;;多模式话语的社会实践性[J];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08期
3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年05期
4 王松鹤;于广;;语篇的形和神——隐喻的语篇功能分析[J];外语学刊;2009年06期
5 胡壮麟;;PowerPoint——工具,语篇,语类,文体[J];外语教学;2007年04期
6 王红阳;;卡明斯诗歌“l(a”的多模态功能解读[J];外语教学;2007年05期
7 叶起昌;;超文本多语式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06期
8 谢竞贤;;后结构主义视角下的隐喻[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01期
10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商务用途英语中经济类文本里的隐喻机制及功能[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2 张阿力;语言的隐喻性与翻译[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马淑云;;试论中国神话中的隐喻思维[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宋佳倚;;隐喻机制与词汇教学的结合(英文)[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陈朗;;隐喻机制在美国总统布什的劝谏性演说辞中的指针作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6 张s,
本文编号:8899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889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