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构词造语的特点及不对称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男”、“女”构词造语的特点及不对称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性别词素“男/女” 构词特点 不对称性 成因
【摘要】:当一个孩子出生后,别人都会问他的父母“男孩儿还是女孩儿”,可见对入进行性别区分的重要性。“男”、“女”是汉语中的一对常用表人性别词,不论是在我们的日常交际还是文学作品中的出现频率都很高,它们既可以单独出现,也能以词语的形式出现,并且它们在构词造语中的位置也比较灵活。“男”、“女”构成的词语常对应出现,一般来说,“有其男必有其女”。然而,根据我们在语料库的统计结果,以“男”、“女”为词素构成的词语也呈现出不对称分布现象,这种不对称包括形式、语义以及分布等多方面的不对称。本文试图以标记理论为指导,基于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二维角度对“男”、“女”构成词语的特点及不对称性进行研究,细致描写出其在形式、语义、语用方面不对称性的情况,并深入分析产生这些不对称现象的原因。本文主体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主要概括前人对标记理论、性别语言差异和以“男”、“女”为词素构成词语的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进行说明。第二部分:主要对“男”、“女”构词造语的特点进行描写,考察了“男”、“女”词素在其所构成的词语中的位置问题,以及与“男”、“女”进行搭配的成分。词素“男”、“女”在其所构成的词语中位置比较灵活,可以在整个词语的前面或者后面。前标记式的“男/女X”可以与多种表示人的名词性成分搭配,多数名词性成分在表示男性时是无性别标记的,而在表示女性时有性别标记。后标记的“x男/女”式,通常用表示男性的“子”、“儿”等与“女”对举,如侄儿一侄女,孙子一孙女等。不论是前标记式的“男/女X”,还是后标记式的“X男/女”式,“男”、“女”构成的词语在性别上都呈现出不对称性。第三部分:考察“男”、“女”构造词语在形式、意义和分布上的不对称,形式上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形式标记的有无,如与“女强人”相对的是“强人”这个无标记形式,而不是“男强人”,汉语中没有“男强人”的说法。意义上的不对称包括“男”、“女”义项数量的不对称,具体义项中性别词素不同,意义也不同的现象,以及语义色彩的不对称等。分布上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分布范围的不对称和含有“男”、“女”的词语同时出现时位序上的不对称。分布标记指的是有/无标记项的使用和分布情况,无标记的词语使用的频率通常大于有标记的词语,如“医生”的使用频率就高于有性别标记的“女医生”和“男医生”。前后分布顺序的不对称表现为,表示男女的词语同时出现时通常男在前女在后,例如我们经常会见到的“子女”、“男女老少”、“重男轻女”、“男耕女织”等。第四部分:在前文对“男”、“女”构造词语的特点和不对称性现象描写的基础上,揭示产生这些不对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语言内部的原因和语言外部的原因两大方面。语言内部原因与语言本身的经济性有关,语言外部原因包括认知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
【关键词】:性别词素“男/女” 构词特点 不对称性 成因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一 绪论12-19
- 1.1 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12-13
- 1.2 相关研究现状13-17
- 1.2.1 关于语言性别差异的研究13-14
- 1.2.2 关于性别词汇的研究14-16
- 1.2.3 用标记理论解释不对称性的研究16-17
- 1.3 本文研究的相关问题17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17-18
- 1.5 语料来源及选取18-19
- 二 “男”、“女”的构词造语19-30
- 2.1 “男”、“女”的释义及发展19-20
- 2.2 “男”、“女”构词造语的特点20-28
- 2.2.1 前标记式词语的特点20-24
- 2.2.2 后标记式词语的特点24-26
- 2.2.3 一部分带有“男”、“女”词素词语的语法特点26-28
- 2.3 小结28-30
- 三 “男”、“女”的构词造语的不对称性30-40
- 3.1 “男”、“女”构成的词语性别标记不对称的表现30-33
- 3.1.1 构成词语数量的不对称30-31
- 3.1.2 词典中词条的不对称31-32
- 3.1.3 存在空位现象32-33
- 3.2 “男”、“女”构成的词语性别标记不对称的类型33-37
- 3.2.1 形式标记的不对称33-35
- 3.2.2 语义标记的不对称35-36
- 3.2.3 分布标记的不对称36-37
- 3.3 带有“男”、“女”的成语俗语的不对称37-39
- 3.3.1 数量的不对称37-38
- 3.3.2 共现时位序的不对称38
- 3.3.3 语义色彩的不对称38-39
- 3.4 小结39-40
- 四 “男”、“女”构词造语不对称性的成因40-47
- 4.1 “男”、“女”构成词语不对称的成因40-45
- 4.1.1 语言内部因素41-42
- 4.1.2 语言外部因素42-45
- 4.2 “男”、“女”构成词语不对称的发展趋势45-46
- 4.3 小结46-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0
- 致谢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祥荣;动性语素“上”、“下”使用的不对称性及制约因素[J];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2 鲍昆;;谎言和照片[J];中国摄影家;2008年04期
3 于秀珍;;动词形式和意义的不对称性[J];海外英语;2013年09期
4 胡培培;;浅析语言的不对称性[J];神州;2013年17期
5 李静;;国际关系处理中不对称性的冲突与应对策略[J];青春岁月;2013年16期
6 吕夏霓;;音乐中的不对称性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9期
7 徐四华;曲折;丁玉珑;高定国;;关于上下视野不对称性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7年01期
8 郭晓沛;盛丽春;王晓恒;;谈方位词“里”“外”的不对称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35期
9 吴婷婷;;“粗”与“细”构词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J];青春岁月;2013年07期
10 詹务本;吴琼;;浅析反义词的不对称性[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肖斌;;区域间关系中的不对称性与制衡行为——以欧盟与东盟关系为例[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灿举;徐展;;产生图示面孔搜索的不对称性的知觉因素[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马艳云;;视觉搜索不对称性研究的发展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4 陈千里;;上证综指收益波动的不对称性研究[A];2002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徐岩;刘勇;;我国会计信息管制的经济学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尹倩瑜;龚政;李欢;张长宽;;长江口北支河段潮汐不对称性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5河口治理与保护[C];2013年
7 王盼;栾晓莉;;赤道异常驼峰的南北半球不对称性初步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研讨会摘要集[C];2013年
8 徐华;许洁虹;;非对称性和词汇性质对双语记忆表征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宗守云;;谈“天然N”与“人造N”的不对称性[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卫东;时间,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概念[N];科技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王洪波;中日相互认知的不对称性亟需改变[N];中华读书报;2012年
3 魏 陆;“严进宽出”还是“宽进严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4 邹啸鸣;税的三种逻辑[N];经济观察报;2006年
5 金融学博士 程实;不对称性: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危险标签[N];证券时报;2007年
6 洪峰;抓住自由软件的灵魂[N];计算机世界;2002年
7 ;中美纺织品战中的“不对称性”及转化[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8 江燕;规避风险骑“好马”[N];中国医药报;2003年
9 桃花石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崔永;可用利率市场化方式替代加息[N];中国证券报;2011年
10 细亚;反腐败收益与成本的不对称性分析[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永菊;基于冷靶反冲离子动量谱仪的原子分子超快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6年
2 李信;豆科植物器官内部不对称性分子遗传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党晓云;太行山猕猴掌跖骨(指趾骨)的形态学性差及不对称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林;欧洲经货联盟经济不对称性及财政稳健性分析[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5年
2 李晓璐;文艺文本中的模糊性和不对称性[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梦璐;反义形容词“软”、“硬”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刘玲玉;“this/that+adj”表量构式句法语义互动的历时对比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5 胡祥洁;缺血性脑白质疏松不对称性相关因素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6 张帆;“男”、“女”构词造语的特点及不对称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7 张瑶;俄语反义词不对称性及其认知心理特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8 李灿举;情绪面部简图的搜索不对称性机制:情绪的或知觉的?[D];西南大学;2014年
9 丁毅;公平加工中主体间的不对称性效应及其机制[D];西南大学;2014年
10 方绪坤;环境的不对称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065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906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