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陈望道先生的治学经验及对中国当代修辞学研究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陈望道先生的治学经验及对中国当代修辞学研究的启示
更多相关文章: 陈望道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治学经验 修辞学
【摘要】:"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既是一切学术研究取得进展或重大创获的两个基本途径,亦是一切有成就的学者治学的两种有效方法。陈望道先生"古今中外,融会贯通"的治学经验,则是对"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两种治学方法创造性的运用。就中国当代修辞学的研究而言,陈望道先生的治学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启示,让我们深刻认识到:(1)修辞学是一门多边性学科,研究者必须具备相关的学科知识背景与学术训练,具备扎实的学养与基本功;(2)中国修辞学的研究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借鉴西方先进的理论,但不是机械地套用概念,更不是玩弄术语而哗众取宠;(3)中国修辞学的发展,不能靠操弄学术新术语和机械套用西方学科名称,而是要立足于汉语修辞实际,寻求汉语修辞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建立自己的学术理论体系。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
【关键词】: 陈望道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治学经验 修辞学
【分类号】:H05
【正文快照】: 一学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前修未密,后出转精”,这是大家都懂得的道理。之所以“后出”能够“转精”,那是因为后来的研究者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借鉴了前人研究的经验和教训。站在他人的肩膀上,自然能够看得比他人更远更清楚。学术研究吸收与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与经验教训,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长河;;环境话语中委婉修辞法的生态批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干宁;;英语轭式搭配和汉语拈连的比较与翻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3 刘旺余,郭丽;英语中的排比[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刘旺余;英语中的委婉[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李佳;;中德委婉语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6 涂芊;;杜诗叠字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7 柳劲;;平常词语艺术化的逻辑基础与方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8 张荣;;网络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9 李丽丽;;汉语中的委婉拒绝及其对汉语教学的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期
10 冀秀美;谈比喻的认知解释和文化解释[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牛力;;人物专访节目的主持人微观语境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六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徐志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用典语言形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成林;《汉书》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孟德腾;现代汉语嵌入式预制语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张德岁;谓词性主语与谓词性宾语不对称现象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7 刘颖;汉语矛盾格的多维观照[D];安徽大学;2011年
8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9 刘强;《世说》学引论[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吕明臣;话语意义的建构:言语交际过程中主体的认知加工[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艳芳;杜甫两湖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周磊;化妆品广告语言特色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3 毕丽华;原型范畴理论下的英语委婉语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4 康慧芳;基于交际语境顺应理论框架下英语委婉语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陈洪;英汉身体隐喻的认知视角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姚秀锋;多疑与鲁迅的精神个性和文学创作[D];西南大学;2011年
7 杨青青;原型范畴理论框架下的英语委婉语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缪黄佳;“人生三书”:呼应与成长—龙应台亲情散文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吴永长;药品中文商品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闫美桃;俄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宝元教授荣获陈望道修辞学奖[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2 ;第二届“陈望道修辞学奖”评奖申报开始[J];修辞学习;1995年03期
3 汪树福;;谭永祥获第三届陈望道修辞学奖[J];民主;2000年06期
4 秦凤珍;陈望道与现代语文教育[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于建凯;;论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继承与创新[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5期
6 陈光磊;陈望道先生对修辞学的历史贡献[J];修辞学习;2001年02期
7 高万云;陈望道与钱钟书:修辞学之双峰并峙[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8 申小龙;;陈望道功能学说与当代功能语言学——纪念陈望道诞辰100周年[J];学术月刊;1991年03期
9 周艳华;浅论陈望道《作文法讲义》的写作理论贡献[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10 王敏;陈望道的修辞学方法论——《修辞学发凡》对结构主义方法的运用和发扬[J];修辞学习;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万云;;真正科学的汉语修辞学——评王希杰《修辞学通论》[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2 高万云;;真正科学的汉语修辞学——评王希杰《修辞学通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3 毛永波;;隐喻扩展与义项建立[A];中国辞书学文集[C];1998年
4 李熹明;;借代辞格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盛林;;从《修辞学发凡》到《修辞学通论》[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6 聂焱;;“适应题旨情境”与“得体”之比较[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7 盛林;;从《修辞学发凡》到《修辞学通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8 蔡宗阳;;论譬喻的分类[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9 钟玖英;;委婉格质疑[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10 林万菁;;评王希杰先生《修辞学导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光磊;方向明 道路正 前程远[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2 陈光磊;何必再来“倒装”?[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3 腾慧群;索绪尔学说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宗廷虎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修辞学会及华东修辞学会顾问;语言和谐与社会和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刘焕辉 江西婺源人 南昌大学教授;言语交际学的草创与重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王鹏;舒新城和第一版《辞海》[N];团结报;2009年
7 王鹏;舒新城和首版《辞海》[N];中华读书报;2009年
8 谭学纯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修辞学:“交叉学科”抑或“跨学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马晓红;陈望道对中国语法修辞研究的历史贡献[D];复旦大学;2005年
2 肖书文;中日当代修辞学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田英华;语言学视角下的传记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罗胜杰;基于英汉语料的仿拟跨学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慧香;《修辞学发凡》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6年
2 江玉梅;陈望道《作文法讲义》写作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3 姜亚维;陈殭《文则》修辞理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4 时秀娟;修辞中的偏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5 张凌;现代汉语语序与修辞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佳淼;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7 杨兰;汉字本体的修辞观照[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庆伟;《修辞学通诠》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9 陈永敬;排比的构成特征及排比项数限制的心理机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晓丹;汉字修辞格的功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097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909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