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汇看中日“耻”文化的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从词汇看中日“耻”文化的比较研究
【摘要】:语言可以说是附属于特定的国家、民族以及集团的文化之上的。语言是文化的外衣,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语言处处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而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也影响着语言的表达。文化和语言两者互相影响共同发展,一起构建成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身份认同。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源远流长,同属于亚洲汉字文化圈以及儒家文化圈,在语言和文化的要素上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历经数千年发展而来的“耻文化”,不管是从语言词汇上来看还是从文化内涵而言都有其相似之处。目前有不少和“耻”相关的文化研究或词汇研究,但把比较文化论和语言文化学的理论及方法用在有关中日“耻”文化的对比研究,在国内外尚不多见。因此,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中日“耻”文化为研究对象,以中日和“耻”相关的语言行为作为切入点,运用比较文化论和语言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日两国的“耻”文化进行了初步探讨。文本主要由以下六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论述了本文的选题来由,以及简单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主要阐述先行研究和研究方法,简单概述国内外和“耻”相关的主要研究现状,并进一步说明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笔者发现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是从词汇学,语用学,文化对比和文学的角度来进行研究,而同时运用比较文化论和语言文化学来对中日“耻”文化进行阐述的则并不多见。因此本文中笔者试着采用这两种理论和方法从语言行为上发掘出中日“耻”文化的异同点。第三部分是中日两国和“耻”有关的语言表现的对比研究。笔者大致从成语、惯用语、谚语以及普通的词汇这四个类别出发,简单地汇总了汉语、日语中和“耻”相关的词汇,发现其中不少词汇是从儒家思想而来,而且日语中表达耻的词汇受古代汉语影响很大。笔者进一步对这些和耻相关的词汇进行分类并加以分析,慢慢发现中日耻文化分别呈现出其不同的特征。第四部分是探讨和“耻”有关的语言表现所折射出来的中日两国“耻”文化特点和其不同之处。中国自古受儒家学说影响形成耻文化,并慢慢衍生出其独特的“面子”文化。作为耻文化圈的发源地,中国的耻文化给日本耻文化以深远的影响。但由于日本历史风土的独特性,其耻文化有着自己的特色,即重视体面,集团主义以及义理和恩情的意识强烈。比较中日两国耻文化,会发现自律性·他律性、重视面子·重视体面是其明显不同之处。面予和体面两个看似相似的概念,实则全然不同,前者是保全自我形象的自我本位价值观而后者却是注重世人日光的他人本位价值观。第五部分简单地涉及了一下中日现代社会羞耻意识低下的问题,以及进一步探讨了导致这一问题的三个主要原因——第一个是由于沉迷于网络无法区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第二个是经济发展和核心家庭化带来的人家关系的淡漠,第三个是年轻人被错误的价值取向所误导。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论以及今后的课题。笔者认为如果能进一步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论述两国耻文化的差异对两国人民交际的影响以及如何打破这层障碍,本文将更有深意。由于能力和篇幅有限,本文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专家学者们的批评与指正。
【关键词】:词汇 耻 面子 体面 中日对比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04;H030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日文摘要5-7
- 目录7-9
- 正文9-61
- 附录61-62
- 参考文献62-64
- 致谢64-65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谐;;网络语言与文化心理[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11期
2 刘景岫;;网络热词背后的文化“冷”思考[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6期
3 张庆艳;;网络语言中折射出的文化心理[J];语文学刊;2013年04期
4 栾雪飞;论先进文化的世界性[J];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03期
5 梁筱磊;;文化 人才 艺术[J];华商;2007年15期
6 薄维娟;;跨文化交际背景下文化心理对翻译的影响[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12期
7 于启立;;文化创造与未来[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11期
8 北朝夫;试论赋税文化学[J];草原税务;1994年01期
9 胡邦岳;;“吧”与文化心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35期
10 韦苏文;民俗文化心理的折射──《中国傩神谱》[J];民间文化;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秀菊;;浅谈文化心理与交际得体性的关系[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2 蒙泽敏;;历史文化与写作的关系浅探[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7年务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吕佳;;大众文化语境下精英文化遭际的文化意味[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南志刚;;新时期外来文化译介的五大误区[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王许人;;浅论文化漠视[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傅华;;商业文化解读[A];商业文化精品文库[C];2001年
7 顾凤威;巫育民;;文化,在现代人格重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若干思考[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武红霞;王玲娟;;从汉语词汇探析“鹤”的褒义文化意蕴[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陈桐生;;第六种楚辞文化观[A];东方丛刊(1995年第2辑 总第十二辑)[C];1995年
10 刘瑞芳;;加强地方高校自身建设 促进区域文化发展[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嘉木;吉林文化的主体性审视[N];吉林日报;2008年
2 胡印斌;从大学生剩饭中读懂时代文化心理[N];济南日报;2013年
3 朱述古;从否认龙图腾看文化奴性[N];贵阳日报;2006年
4 侯且岸;先进文化应该是普及与高深结合的文化[N];学习时报;2007年
5 宋宝珍;戏剧创作与文化生态[N];人民日报;2011年
6 广州美院教授 李公明;“私写真”背后的文化心理[N];东方早报;2013年
7 李媛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文化自觉[N];学习时报;2007年
8 孙家正;文化、文化素养及文化情怀[N];中国艺术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贾梦雨;精英与草根,是对立还是共荣[N];新华日报;2009年
10 天脊集团 曹东林;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N];长治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周翔;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与文化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刘传霞;被建构的女性[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萧君玲;中国舞蹈美学特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刘广涛;百年青春档案[D];苏州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玉珍;锡伯族民间故事的文化内涵及社会价值[D];伊犁师范学院;2015年
2 刘雪艳;中日饮酒习俗之比较[D];南京大学;2014年
3 余丹菊;从词汇看中日“耻”文化的比较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4 丁宇;汉英颜色词“白”与“white”的异同及文化内涵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赵静;基于中国中庸文化心理的产品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吕丹斌;“六畜”词语文化义阐释[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7 董红展;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民俗文化变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陶火生;我国小生产文化心理及其当代转型[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岩;汉语熟语的文化观照和文化理据[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颜廷花;山东省临沂村名的语言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216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021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