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一面P,一面Q”的多角度考察

发布时间:2017-10-16 19:14

  本文关键词:“一面P,,一面Q”的多角度考察


  更多相关文章: “一面P 一面Q” 语篇构式 位置 相近格式


【摘要】:并列复句作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一直备受重视。关于并列复句及其关联词语方面的著作和文章也有很多。但并列类关联词语大多摆脱不了被视为并列复句附属的地位,并未被当作一种独立的语言现象。因此,本文通过搜集大量的语料,在前人时贤研究的基础上,将语篇构式“一面P,一面Q”独立出来进行系统研究。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节,引言部分,交代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所涉及的研究方法以及语料的来源。第二节,总体观照“一面P,一面Q”句式使用情况。介绍了现代汉语中“一面”的多种词性,并重点考察“一面”之连词用法。第三节,详细分析“一面P,一面Q”句式的句法语义特点。包括主语与关联词位置的关系;谓语类型及组配方式的列举;常用动词的分析以及P,Q之间逻辑语义关系的考察。第四节,就学术界关于并列复句分句间语序的争议论述P,Q之间语序能否互换。依据语篇知识和三个平面理论得出本文的结论。第五节,比较研究句式“一边P,一边Q”、“一方面P,(另)一方面Q”和“一面P,一面Q”,找出异同点。第六节,总结全文,点明文章的创新点及不足点。本文的研究目标:将复句还原到语篇中,革除传统视角的弊端,力求从句法、语义、语用平面对语篇构式“一面P,一面Q”进行详实的论述。并运用小三角理论来分析其与相近句式“一边P,一边Q”、“一方面P,(另)一方面Q”之异同点,解决其易被混淆的问题。以期能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文章在分析个别用法时,对语料库进行穷尽性的搜集整理。
【关键词】:“一面P 一面Q” 语篇构式 位置 相近格式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46.3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第一节 引言10-14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10
  • 1.2 研究现状10-12
  • 1.2.1 并列复句的研究现状10-11
  • 1.2.2 “一面”及相关句式的研究现状11-12
  • 1.3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12-14
  • 第二节 “一面”及相关格式的使用情况14-19
  • 2.1 汉语中“一面”的用法14-16
  • 2.1.1 “一面”的名词用法14
  • 2.1.2 “一面”的量词用法14
  • 2.1.3 “一面”的连词用法14-15
  • 2.1.4 “一面”四字短语15-16
  • 2.2 “一面P,一面Q”的使用情况16-18
  • 2.2.1 典型格式及变式16-17
  • 2.2.2 与别的格式交叉使用17-18
  • 2.3 小结18-19
  • 第三节 “一面P,一面Q”的句法语义分析19-34
  • 3.1 格式中主语与关联词位置的关系19-21
  • 3.1.1 主语相同的情况19-20
  • 3.1.2 主语不同的情况20-21
  • 3.2 格式中P,Q的谓语类型及组配方式21-23
  • 3.2.1 谓语类型21-22
  • 3.2.2 组配方式22-23
  • 3.3 格式中常用动词的分析23-28
  • 3.3.1 工具动词23-25
  • 3.3.2 非工具动词25-28
  • 3.4 格式中P,Q的语义分析28-33
  • 3.4.1 显示28-29
  • 3.4.2 转化29-32
  • 3.4.3 复现32-33
  • 3.5 小结33-34
  • 第四节 语篇构式对P,Q位置之影响34-44
  • 4.1 从句法角度看34-39
  • 4.1.1 谓语结构对P,Q位置的影响34-36
  • 4.1.2 句法象似性原则对P,Q位置的影响36-39
  • 4.2 从语义角度看39-40
  • 4.2.1 P,Q位置可以互换39-40
  • 4.2.2 P,Q位置不能互换40
  • 4.3 从语用角度看40-43
  • 4.3.1 表达重心40-41
  • 4.3.2 语用环境41-43
  • 4.4 小结43-44
  • 第五节 “一面P,一面Q”与相近格式比较44-52
  • 5.1 相同点44-47
  • 5.1.1 语表44-46
  • 5.1.2 语里46-47
  • 5.1.3 语值47
  • 5.2 不同点47-51
  • 5.2.1 语表47-49
  • 5.2.2 语里49-51
  • 5.2.3 语值51
  • 5.3 小结51-52
  • 第六节 结语52-54
  • 6.1 结论52-53
  • 6.2 不足53-54
  • 参考文献54-56
  • 致谢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书华;并列复句不可忽视的三特点[J];中学教与学;2001年06期

2 覃聪;;两可式并列复句“A也行,B也行”的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盖利亚;;翻译教学——谈对照关系并列复句的日译问题[J];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06期

4 刘瑞莲;;汉维语并列复句的时空认知特点[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5 刘瑞莲;;汉维语并列复句的时空认知特点[J];语言与翻译;2013年01期

6 祝克懿;并列复句和承接复句的话语结构[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7 王聿恩;并列复句的异型变换[J];阅读与写作;2004年11期

8 特图克;;蒙古语并列复句分析[J];民族语文;1982年01期

9 万一;“不是…而是…”新探[J];汉语学习;1986年06期

10 杨书基;高中《教参》第四册练习答案的质疑[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乐;“即使”句与相关复句的比较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5年

2 吕晓文;韩国留学生并列复句使用偏误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3 占堆欧珠;汉语标点符号的藏译法研究[D];西藏大学;2016年

4 储小静;“一面P,一面Q”的多角度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5 杨会;几类并列复句句序的可逆与不可逆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6 安娜·安瓦尔;中亚留学生并列复句的教学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7 闫晓静;对泰汉语教学中有标记并列复句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刍议[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8 覃聪;两可式及两难式并列复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丽丽;试论以“左”“右”引导的现代汉语并列复句[D];安徽大学;2011年

10 许璇;外国留学生有标记的并列复句偏误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444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0444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c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