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方法的解释学向度
本文关键词:语境方法的解释学向度
【摘要】:借自美国学界的语境方法在国内民俗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研究者对美国语境理论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颇与误区,尤其忽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语境阐释的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受到了欧洲现象学及福柯等人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解释学色彩,并在语境的本质、语境与文本的关系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论等关键问题上有了全新的阐释。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语境 框架 文本 语境化实践
【分类号】:H030
【正文快照】: 诚如刘晓春教授总结的,从研究民俗转向研究“语境中的民俗”构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民俗学(包括民间文学)转型的基本特征。1在这一转型中,语境研究方法无疑扮演了关键的、基础性的角色。众所周知,语境方法的采用使得中国民俗学走向以田野作业、民族志描写为核心的人类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晓春;;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俗”——中国民俗学研究的范式转换[J];民俗研究;2009年02期
2 杨利慧;;语境的效度与限度——对三个社区的神话传统研究的总结与反思[J];民俗研究;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林颐;;“自我”的两个维度——读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3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6 杨晖;;试论清初汉族知识分子的精神处境——以“厵发令”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王列生;主体缺席的概念晚餐——关于当代文学批评失态的一种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8 方军;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兼谈一种思维方式的革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9 杨丽萍;;论教师实践知识及其彰显[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胡沫;张加明;;走在生存向存在途中的人的意义世界[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刘秋芝;口头表演与文化阐释[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福岩;表演理论与民间故事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2 刘铁梁;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3 高丙中;中国民俗学的人类学倾向[J];民俗研究;1996年02期
4 丹本—阿默思(DanBen-Amos),张举文;在承启关系中探求民俗的定义[J];民俗研究;1998年04期
5 李靖;美国民俗学研究的另一重镇──宾夕法尼亚大学民俗学文化志研究中心[J];民俗研究;2001年03期
6 陈建宪;走向田野 回归文本——中国神话学理论建设反思之一[J];民俗研究;2003年04期
7 杨利慧;表演理论与民间叙事研究[J];民俗研究;2004年01期
8 杨利慧;;从“自然语境”到“实际语境”——反思民俗学的田野作业追求[J];民俗研究;2006年02期
9 理查德·鲍曼;杨利慧;;表演的新生性[J];民俗研究;2008年02期
10 刘晓春;;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俗”——中国民俗学研究的范式转换[J];民俗研究;2009年02期
,本文编号:10506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050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