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顺应理论视角下电话回访员身份建构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4 17:05

  本文关键词:顺应理论视角下电话回访员身份建构的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电话回访员 身份建构 顺应理论 动态顺应


【摘要】:身份是交际者可以加以利用的语用资源,交际者在会话进程中的某一特定阶段并非同时建构的多种身份,只有交际者对影响当下交际的在线动态身份建构才可称之为身份建构。在当前国内外语用学届热切关注言语交际中身份建构问题的研究背景下,本研究基于语言顺应理论,以自然语料——电话回访会话作为语料来源,探讨电话回访员的身份建构。鉴于以往对研究对身份建构的动态顺应性论述不足,在身份建构的种类以及如何建构身份上缺乏统一的分析框架,本研究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电话回访员建构自身身份的动态顺应性。1电话回访员身份建构的种类。2电话回访员是如何建构各类身份的。本研究收集了49个有效录音作为语料,并对收集到的语料做了标注。笔者统计了电话回访员建构的各类身份并讨论了电话回访员在电话回访中如何建构各种身份。本研究发现:第一,电话回访员在电话回访中建构了不同的身份以实现其交际目的。电话回访员建构的身份包括:专家身份、同伴身份和助手身份。这些不同类别的身份的建构具有可变性。专家身份建构的语言可变性体现在对专业术语的使用,探询类问、回述与打断的使用。同伴身份的语言表现形式为给予关心、表达祝福和赞成类话语的使用。助手身份建构的语言可变表现性则表现为给予鼓励、解释问题以及提供帮助的使用上。第二,电话回访员通过对语境的顺应建构不同的身份,电话回访员为达到其交际目的通过对物理世界包括时间地点的顺应、社交世界包括情感面子的顺应和心理世界包括权势关系、亲疏关系和文化规范的顺应建构了不同的身份。总而言之,本研究表明电话回访员的身份建构在会话中呈现出动态顺应性,体现为电话回访员身份建构的可变性和商讨性。身份建构是说话人在元语用意识的引导下,运用自我和他人的身份,通过顺应相关语境因素,从而增加其交际目的的实现机会。本研究关于电话回访会话的分析将推进对电话回访会话的研究。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该会话类型的特点、了解电话回访员为实现交际目的如何顺应语境建构不同身份。
【关键词】:电话回访员 身份建构 顺应理论 动态顺应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030
【目录】:
  • Abstract4-6
  • 摘要6-9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9-13
  •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9-10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0-11
  • 1.3 Layout of the Study11-13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3-29
  • 2.1 Verschueren’s Adaptation Theory13-22
  • 2.1.1 Language Use as Choice-making13-14
  • 2.1.2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14-17
  • 2.1.3 Four Angles of Adaptation17-22
  • 2.2 General Perspective of Identity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22-25
  • 2.3 Previous Studies on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Daily Conversation25-27
  • 2.4 Previous Studies on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Institutional Conversation27
  • 2.5 A working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the Present Study27-29
  • Chapter Three Methodology29-33
  • 3.0 Research Questions29-30
  • 3.1 Data collection30-32
  • 3.2 Research Methods32
  • 3.3 Research Procedures32-33
  • Chapter Four Research Results and Analysis33-64
  • 4.1 The categories of Telephone Interviewers’Identities in Telephone Interviews33-49
  • 4.1.1 Category of Authority Identity33-42
  • 4.1.2 Category of Companionate Identity42-46
  • 4.1.3 Category of Cooperative Identity46-49
  • 4.2 Identity Constructions in Telephone Interviews49-64
  • 4.2.1 Physical Adaptation Construction49-52
  • 4.2.1.1 Time Adaptation Construction50-51
  • 4.2.1.2 Space Adaptation Construction51-52
  • 4.2.2 Social Adaptation Construction52-57
  • 4.2.2.1 Power Adaptation Construction53-54
  • 4.2.2.2 Close Adaptation Construction54-55
  • 4.2.2.3 Cultural adaptation Construction55-57
  • 4.2.3 Mental Adaptation Construction57-64
  • 4.2.3.1 Affects Adaptation Construction57-60
  • 4.2.3.2 Face Adaptation Construction60-64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s64-67
  • 5.1 Major Findings64-65
  • 5.2 Conclusion65
  • 5.3 Limitations65-67
  • References67-71
  • Appendices The transcription symbols of corpus in this thesis71-72
  • Acknowledgements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光;辛斌;;试析美国宪法中的情态系统[J];外语学刊;2008年02期

2 景晓平;陈新仁;;语用、认知与习得——第十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综述[J];外语学刊;2007年06期

3 张丽萍;;以“评”说“法”:法庭辩论中的评价资源与实现手段[J];外语教学;2007年06期

4 刘荷清;;法庭会话中的答话修正与成因研究[J];修辞学习;2006年04期

5 廖美珍;;中国法庭互动话语formulation现象研究[J];外语研究;2006年02期

6 徐章宏;李冰;;法庭应答语信息过量的顺应性研究[J];外语研究;2006年02期

7 徐学平;顺应论与语用距离[J];外国语言文学;2005年02期

8 陈新仁;论语用平衡[J];外语学刊;2004年06期

9 王振华;法庭交叉质询中的人际关系——系统功能语言学“情态”视角[J];外语学刊;2004年03期

10 林大津,谢朝群;互动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前景[J];现代外语;2003年04期



本文编号:10896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0896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7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