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助词化及其主观描摹功能
本文关键词:“一般”的助词化及其主观描摹功能
更多相关文章: “一般” 助词化 主观性 情态特征 描摹功能
【摘要】:"一般"经历了从临时数量短语到形容词再到比况助词的演化历程,其功能也相应地由标示种类至陈述类同,进而比拟描摹情状。以比拟描摹为基础,"一般"进一步衍生出主观性更强的测断描摹功能,主要包括正向测断和逆向测断两种方式,并呈现揣测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两种不同的情态特征。助词化"一般"的功能可以看作由比拟描摹至测断描摹的描摹连续统。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一般” 助词化 主观性 情态特征 描摹功能
【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标记理论视角下的汉语描摹助词研究”(项目编号:SK2014A257)资助
【分类号】:H146.1
【正文快照】: 零、引言“一般”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有形容词和比况助词两种词性。作形容词时,“一般”表示“一样/同样”、“普通/通常”义;作比况助词时,“一般”用于比拟性描摹,以比拟方式来呈现表述对象的具体情状。(D以往研究通常是将“一般”和“似的”、“一样”放在一起,吕叔湘(198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睿;;构式语法化的机制和后果——以“从而”、“以及”和“极其”的演变为例[J];汉语学报;2007年03期
2 胡承佼;;现代汉语叠加式描摹结构探析[J];汉语学习;2014年03期
3 史金生;;“又”、“也”的辩驳语气用法及其语法化[J];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04期
4 张博 ,龚继华;关于“比况结构”[J];天津师大学报;1983年01期
5 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1期
6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年03期
7 张谊生;;试论叠加、强化的方式、类型与后果[J];中国语文;2012年02期
8 李思明;晚唐以来的比拟助词体系[J];语言研究;1998年02期
9 江蓝生;从语言渗透看汉语比拟式的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10 姚尧;;“一般”的词汇化与语法化——兼谈“X如Y一般”类比拟式的来源[J];语文研究;201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红艳;开启之功 创新之力——略论汉语语法学的草创与革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2 刘开骅;;选择问句疑问语气词脱落的历时轨迹与内在动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3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袁卫华;;《五灯会元》中带语气副词的测度问句[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5 陈勇;名词谓语句研究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6 高玲玲;张明;;语法化动因的再认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7 孟晓慧;;“非常”谈[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甘智林;“V+一下”格式的歧义现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胡德明;;从反问句生成机制看“不是”的性质和语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罗丹;;析《二刻拍案惊奇》名量词的语法特征和语法功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家煊;;“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朱庆之;;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异——佛教汉语研究的新视角[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3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4 陈昌来;;特殊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祝东平;高彦怡;;副词“就”的释义[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邓兆红;;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伟;周卫红;;试论语法化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以英汉语篇中替代类型之对比研究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周国辉;隋虹;;语言语境语法化作用的英汉语对比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石娜;从形合意合角度比较《傲慢与偏见》两译本[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张丽萍;“不要太”结构的语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丁熠;“契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刘喜瑞;“非X不可”句式的相关变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师璐露;《国语》语言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生;试论近代汉语中的叠加式词语模[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LaurenceR.Horn;沈家煊;;语用学理论(上)[J];国外语言学;1991年02期
3 刘红妮;;词汇化与语法化[J];当代语言学;2010年01期
4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5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述[J];古汉语研究;1990年02期
6 姚振武;“以为”的形成及相关问题[J];古汉语研究;1997年03期
7 马清华;强程度标记的叠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刘卫宁;宋元明时期叠加式判断句的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9 李崇兴;丁勇;;元代汉语的比拟式[J];汉语学报;2008年01期
10 郭继懋;“怎么”的语法意义及“方式”“原因”和“情状”的关系[J];汉语学习;200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岛干起;满语的实词化[J];满语研究;2005年01期
2 王志霞;贺莉君;;文化语境对动词化意义理解的作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16期
3 韩陈其;;同义对称结构四字格所映射的词化现象[J];汉语学习;2008年01期
4 艾尔丽;;副词“不”及相关结构的连词化发展[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8年04期
5 张莹;;“不过”的连词化[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史文磊;;《运动事件:跨语言词化模式考察》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06期
7 邝计嘉;;动词化的话语转换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22期
8 邓慕沙;;“不然”的连词化[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年10期
9 郝明杰;;“不论”连词化及其机制初探[J];青年文学家;2013年01期
10 高燕;“吧”的词化过程[J];汉语学习;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强;百万词翁[N];中华读书报;2009年
2 任翌 孙虹;山谷词评价的几个问题[N];光明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霞;缩略语的词化[D];天津大学;2005年
2 胡文静;“不说”的连词化[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进;英汉“击打”类动词的词化模式与词化程度的对比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4 付平平;基于语料库的现代英汉动词化认知对比[D];南昌大学;2009年
5 吴伟;英汉语运动事件的词化与合成分析[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6 刘玉娟;名词形容词化与形容词动词化的认知机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谢浩琴;英汉“说”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邓蓓;“怪”的副词化及“怪XP(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9 苏小凤;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词化使役动词的误用状况研究[D];华侨大学;2014年
10 贾真真;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词化致使动词运用调查与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96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096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