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尔雅》和《说文解字》“谋”组同训词语义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9 10:31

  本文关键词:《尔雅》和《说文解字》“谋”组同训词语义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尔雅》 《说文解字》 “谋”组同训词 义素 义位 语义场


【摘要】:《尔雅》和《说文解字》是以说解词义为主的训诂学专著,说解内容非常广泛,《尔雅》把词义分门别类,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分类词典,《说文解字》按部首编排便于查找字词。本文采用现代语义学方面的相关理论作为研究的方法论,把可以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训诂学著作《尔雅》和《说文解字》中同训为“谋”的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先秦文献的考察分析从而使它们二者能够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对比中寻求新的理论价值。最终希望既能够有效地推动《尔雅》和《说文解字》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同时也是对现代语义学重要价值的有力印证,又能够使得现代语义学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充实。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概括叙述。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同训词和语义关系辨析的相关理论,为本文的研究作理论支撑。第二部分对《尔雅》和《说文解字》“谋”组同训词进行类型划分并考释其形义关系。从字形演变与字义的关系追根溯源挖掘“谋”组同训词被训释词的本义。第三部分对《尔雅》和《说文解字》“谋”组同训词进行语义分析。采用比证文句考察词义和语义探索中义素分析的方法辨析《尔雅》和《说文解字》中语义关系复杂的“谋”组同训词17个被训释词。第四部分探讨《说文解字》对《尔雅》“谋”组同训词释义的继承与发展。第五部分从语义场的角度分析《尔雅》和《说文解字》“谋”组同训词。通过对文献古籍中“谋划”语义场词语实际应用情况的收集整理,探究“谋划”义动词组成的语义场在各个时期的使用情况。第六部分为结语,总结全文。
【关键词】:《尔雅》 《说文解字》 “谋”组同训词 义素 义位 语义场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3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0 绪论9-17
  • 0.1 研究对象10
  • 0.2 研究动态综述10-14
  • 0.2.1 运用语义场理论研究汉语词汇综述10-12
  • 0.2.2 《尔雅·释诂》同训词研究综述12-13
  • 0.2.3 《说文解字》同训词研究综述13-14
  • 0.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14-15
  • 0.4 研究方法15-17
  • 1 同训词和语义学的相关理论17-23
  • 1.1 同训词的相关理论17-20
  • 1.1.1 同训词的概念17-18
  • 1.1.2 同训同义词的判定18
  • 1.1.3 其它相关理论的说明18-20
  • 1.2 语义学的相关理论20-23
  • 1.2.1 义素分析法20-21
  • 1.2.2 语义场21-23
  • 2 《尔雅》和《说文》“谋”组同训词类型、形义探析23-31
  • 2.1 训释词“谋”23
  • 2.2 《尔雅》和《说文解字》均用“谋”训释的词23-25
  • 2.3 《尔雅》中所独有的用“谋”训释的词25-29
  • 2.4 《说文解字》中所独有的用“谋”训释的词29-31
  • 3 《尔雅》和《说文》“谋”组同训词语义分析31-47
  • 3.1 比证文句考察词义31-43
  • 3.1.1“谋”的固定值意义确定31-32
  • 3.1.2“谋”组同训词词义演变辨析32-43
  • 3.1.3 小结43
  • 3.2“谋”组同训词构成同义关系的条件43-44
  • 3.3“谋”组同训词义素构成格式44-47
  • 4 《尔雅》和《说文》“谋”组同训词释义的比较47-51
  • 4.1 《尔雅》“谋”组同训词的语义内在关系考察47
  • 4.2 《说文解字》“谋”组同训词的语义内在关系考察47-48
  • 4.3 《说文解字》对《尔雅》“谋”组同训词释义的继承与发展48-51
  • 4.3.1 完全继承48-49
  • 4.3.2 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49
  • 4.3.3 没有继承,完全创新49-51
  • 5 《尔雅》和《说文》“谋”组同训词语义场51-55
  • 5.1“谋划”语义场的历时演变51-52
  • 5.2“谋划”语义场中一些旧词的使用情况及其消亡过程52-53
  • 5.3“谋划”语义场中一些旧词的继承和发展情况53
  • 5.4“谋划”语义场历时演变的特点和原因53-55
  • 6 结语55-57
  • 致谢57-59
  • 参考文献59-6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亚明;《尔雅》名辨[J];文史杂志;2000年02期

2 窦秀艳;试论《尔雅》经部地位的形成[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3 管锡华;20世纪的《尔雅》研究[J];辞书研究;2002年02期

4 王建莉;《尔雅》动物专名的原始特征[J];汉字文化;2003年02期

5 王建莉;《尔雅》“权舆”新诂[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窦秀艳;关于《尔雅》的成书时代和作者问题研究评述[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7 贾爱媛;;《尔雅》多义词训释综析[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苏嘉;;《尔雅》[J];出版史料;2008年01期

9 易卉;方鹏;;清代《尔雅》研究特点略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10 冯华;;从出土非文字材料运用看《尔雅》研究前景[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鸿君;;《尔雅》病症名词考释(二)[A];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成立30周年暨第二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冬英;;《尔雅》标点二则[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亚明;《尔雅》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坐标[N];社会科学报;2001年

2 黄金贵;解开《尔雅》性质之谜[N];光明日报;2013年

3 黄金贵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尔雅》是一部同义词典[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天津中医药大学 罗根海;古医籍中的(辨)名与(辨)物(之六)[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5 孙伟;人莫不饮食 鲜能知味也[N];学习时报;2003年

6 范曾;走进国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冬英;《尔雅》普通语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彭喜双;《尔雅》文献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王建莉;《尔雅》同义词考论[D];浙江大学;2005年

4 杨清臣;《尔雅》名物词用字的历时考察与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昂;《尔雅》的博物思想解读[D];内蒙古大学;2010年

2 张小柯;关于《倭名类聚抄》所引《尔雅》[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昕芮;《说文解字》和《尔雅》祭祀类词语文化阐释[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4 王玉真;《说文》《尔雅》乐器类语词命名理据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5 刘芳;《集韵》引《尔雅》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6 薛琳千;《尔雅》和《说文解字》“谋”组同训词语义关系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6年

7 宋丁羿;儒家的学术化与《尔雅》成书[D];南京大学;2011年

8 曹燕;《尔雅》动物专名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9 王丽;试论清代《尔雅》古注辑佚[D];黑龙江大学;2011年

10 徐文贤;《毛诗正义》引《尔雅》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126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1126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5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