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过程中文本理解的解释学阐释
本文关键词:翻译过程中文本理解的解释学阐释
【摘要】:解释学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古老技艺,对于翻译过程中文本理解的阐释具有指导意义。作为解释学的第三次飞跃,哲学解释学明确前见、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在理解中的重要作用,使得理解的过程更为清晰化。本文从解释学出发,重点论述其对翻译过程中文本理解的阐释作用,以期揭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文本理解过程和机制,提高翻译效率,改善翻译效果。
【作者单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基金】: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大学英语阅读翻译联动教学模式研究”(XJK014YYB02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59
【正文快照】: 1引言解释学(hermeneutics)又称阐释学、释义学和诠释学,是一门古老的技艺和学问,具有悠久历史。该词的词根源于希腊神话中信使赫尔墨斯(Hermes)的名字。他不仅有双足,而且足上有双翼,行进速度极快。他的任务是往来于奥林匹亚山的诸神与人世间的众人之间,将诸神的讯息和指令迅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涂纪亮;;从解释学角度考察翻译标准中的“信”[J];外语学刊;2008年01期
2 鲁苓;;解释学的路径——从海德格尔到德里达[J];外语学刊;2009年03期
3 李明清;;释义理论的语言哲学诠释——语言哲学的新增长点[J];外语学刊;2009年05期
4 柳晓辉;;译者主体性的语言哲学反思[J];外语学刊;2010年01期
5 李建中;;释义理论的语境维度[J];外语学刊;2014年01期
6 谢群;;话语互动的目的协商论[J];外语学刊;201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同胜;;《聊斋志异·牧竖》的哲学诠释学解读[J];蒲松龄研究;2008年04期
2 单传友;;时间间距:意义的创生之渠——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牛文君;;具体化:关联伽达默尔诠释学和实践哲学的重要概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鲍永玲;;共在、同居和世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娄开生;;试析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传统观[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潘俊梅;;谈谈译者的翻译立场——以《威尼斯商人》两译本的比较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8 袁海燕;赵勇;;大屠杀电影及其影像“生产”的困惑——以南京大屠杀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9 李金辉;;解释学理论中的实践解释学转向[J];北方论丛;2008年03期
10 韦拴喜;;技、道之思——兼论美的本质问题[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辉;;从释意理论看口译中意义的传达[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秋群;;西方语境下对庄子的美学误读[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3 赵杰;郭九林;;从认知角度谈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的功能对等[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朱冰;;从释意理论看《酒国》中的比喻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同胜;;关于《水浒传》误读误解问题的探讨[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6 何华;;解读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语言转向[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7 万莲子;;池莉与潘诺娃日常写实小说的文化魅力[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刘海龙;;传播游戏理论再思考[A];新闻学论集(第20辑)[C];2008年
9 王远坤;;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王则远;;植根传统 对话会通——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伟钧;终身教育框架下成人外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6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杨燕燕;论教育实践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尹伟;道德量化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庆喜;胡绳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黄广芳;现象学视角下高校英语新教师教学生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鸣;丝网版画的印痕魅力[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叶晶晶;重建文化亲缘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方林;同声传译源语与译语词汇相似度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田昕霞;从释意理论的回顾和思考看会忆口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汤月婷;从释意理论和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口译中意义的显性/隐性双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治红;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茶馆》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陈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经验的缺位与对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姣;从翻译伦理看《红楼梦》两英译本的翻译[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崔艳娟;交替传译中长时工作记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李婷;新闻发布会口译策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辉;;目的论视角下的商务话语共同体建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廖美珍;韩大伟;;语境创造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3 钱冠连;语用学:中国的位置在哪里?——国内外语用学选题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1年04期
4 廖美珍;目的原则与法庭互动话语合作问题研究[J];外语学刊;2004年05期
5 李洪儒;;系词——人在语句中的存在家园——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二[J];外语学刊;2006年02期
6 李洪儒;;意见命题意向谓词与命题的搭配——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六[J];外语学刊;2007年04期
7 梁瑞清;;语言地图说——西方语言哲学新问题研究系列之五[J];外语学刊;2008年03期
8 李洪儒;;西方语言哲学批判——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七[J];外语学刊;2008年06期
9 刘辉;;索绪尔与后期维特根斯坦:继承与超越——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系列研究之一[J];外语学刊;2009年03期
10 严明;;话语分析的基础:话语共同体[J];外语学刊;2009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阿姆鲁拉·海玛特;潘紫径;;宗教文本的对话属性和翻译的主观性[J];宗教经典汉译研究;2013年00期
2 张天勇;论文本的理解问题——关于理解的解释学思考[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裘姬新;;译者与文本的“对话”关系研究[J];民族翻译;2008年01期
4 施建华;;试论语境在文本理解中的作用[J];梧州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施建华;;语境与文本理解[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陈刚;;文本与语调[J];江海学刊;2010年06期
7 刘巧燕,盛新华;文本理解与语法认知[J];云梦学刊;2005年03期
8 裘姬新;;论翻译中文本理解与阐释的多元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9 吴诗玉;;文本理解个体差异的理论综述:能量论还是知识论?[J];当代语言学;2009年04期
10 梁真惠;;翻译的不确定性——《翻译的哲学方面》评介[J];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天;俄语新闻标题文本的认知解析[D];黑龙江大学;2013年
2 周民;先备知识[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1843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184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