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之于Y”的结构类型与表达功能——兼论“X之于Y”的构式化与“之于”的介词化
本文关键词:“X之于Y”的结构类型与表达功能——兼论“X之于Y”的构式化与“之于”的介词化
更多相关文章: “X之于Y” 关涉 比况 跨层 介词化 构式化
【摘要】:文章认为,"X之于Y"是个由主语"X"与介词短语"之于Y"频繁共现、功能专化进而凝固定型的构式。"X之于Y"具有表关涉和表比况两种表达功能,这两种功能是同一语义关系的不同观察视点与不同表义侧重,关涉是基础,比况是延伸。表关涉分为主动式、被动式与相关式三大类,其表达功用具有单向关涉、交互关涉两种。表比况须用各种比况谓词,可以单项表述,也可以多项并存共比。隐喻关系的多样性导致了比况的多项式,从而形成了连用格式。表达功能的侧重导致了不同的句法后果:关涉功能的进化成熟导致"之于"介词化,比况功能的发展演化导致"X之于Y"连用排比的格式化。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介词演化的规律、机制及其句法后果研究”(项目编号:13YJA740079)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当代汉语流行构式研究”(项目编号:2012BYY002)的专题性成果之一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建设计划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18-0501)的资助
【分类号】:H146.3
【正文快照】: 0引言在现代汉语中,“之”是个书面语结构助词,主要用在定中短语与主谓短语之间;?而“于”是个多功能介词,可以介引表“时处、对象、被动、源点、终点、比较”等后补成分。那么,下面例句中“X之于Y”中的“之”及“之于”的性质与作用,该如何认定与解释呢?S1:啤酒之于青岛,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本良;古汉语“之于”句的语义分析[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4年02期
2 张国光;“A之于B”结构的分布和探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3 袁本良;古汉语“之于”句的语用考察[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王永安,万新;论先秦汉语的“N_1之于N_2也”结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5 陈仕益;;“之于”结构研究中的进步与倒退[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沈家煊;;“糅合”和“截搭”[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4期
7 王世贤;试论古汉语中“之于”的语法结构[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8 闵祥顺;谈复式文言虚词“之于”[J];兰州商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9 方梅;;由背景化触发的两种句法结构——主语零形反指和描写性关系从句[J];中国语文;2008年04期
10 张谊生;;从错配到脱落:附缀“于”的零形化后果与形容词、动词的及物化[J];中国语文;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英杰;评《马氏文通》的接读代字[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 汪红艳;开启之功 创新之力——略论汉语语法学的草创与革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3 刘开骅;;选择问句疑问语气词脱落的历时轨迹与内在动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4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袁卫华;;《五灯会元》中带语气副词的测度问句[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6 陈勇;名词谓语句研究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7 杨瑾钰;;试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语法教学[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甘智林;“V+一下”格式的歧义现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张炜;刘民刚;吴为善;;吴语“Vv+A”韵律结构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肖奚强;范围副词的再分类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家煊;;“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郭锐;;语义等值和汉语虚词的意义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3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4 陈昌来;;特殊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姬云鹏;刘裕昆;王宁川;;《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译文商榷举隅[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魏励;;现代汉语“作”和“做”的使用分析[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祝东平;高彦怡;;副词“就”的释义[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洋;;汉语韵律的语篇功能与对外汉语教学[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葛壮;;论道教尊崇老者传统的文化特征及人文精神[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佳;人参多糖抗疲劳和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许颖;清代文官行政处分程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军珲;基于统计的常用汉语副词用法自动识别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石娜;从形合意合角度比较《傲慢与偏见》两译本[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丁熠;“契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刘喜瑞;“非X不可”句式的相关变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瑞粉;《现代汉语词典》程度副词配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2 张觉;《孟子》中的强调表达法[J];古汉语研究;1989年04期
3 董秀芳;;古汉语中动名之间“于/於”的功能再认识[J];古汉语研究;2006年02期
4 陈庆汉;20世纪“N的V”短语研究评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王永安,万新;论先秦汉语的“N_1之于N_2也”结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6 龚常木;也谈语法中的零形式[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7 谢雯瑾;;“X于”中“于”进一步语法化对X配价增值的影响[J];南开语言学刊;2009年01期
8 刘红妮;;汉语词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10 姚振武;现代汉语的“N的V”与上古汉语的“N之V”(上)[J];语文研究;1995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习之;转折复句的表达功能及其运用[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朱岩;关联助词的表达功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12期
3 崔梦楼;徐军;;汉语形象色彩词语的构成理据及其表达功能[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4 吕华信;再现与表现——摹绘的双重表达功能[J];修辞学习;1994年03期
5 韩庆玲;从礼貌原则看模糊语言的表达功能[J];云梦学刊;1999年02期
6 毛惜珍;;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的特殊表达功能[J];语文学习;1983年05期
7 胡培安;;从功能的角度看“时间”与“时候”[J];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06期
8 杨凯荣;;从表达功能看“了”的隐现动因[J];汉语学习;2013年05期
9 侯超;;皖北方言中的助词“来”及其时体表达功能[J];文教资料;2007年07期
10 戚晓杰;轻声音节“儿”的入位条件限制与表达功能[J];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培安;时间词语的内部组构与表达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余奕;“说”类插入语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丁氏碧娥;中越修饰语异同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宋丽丽;“V个A”结构的分析和探源[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杰斐;汉语植物成语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938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193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