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变化”类常用词演变研究
本文关键词:上古汉语“变化”类常用词演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变化”类常用动词 概念要素分析法 语义演变 语法演变
【摘要】:常用词是词汇系统的核心部分,研究常用词的演变,对汉语词汇史的建立、辞书编纂、古籍整理、词汇教学都大有裨益。世界万物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变化”类常用词始终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研究上古汉语“变化”类常用词,有助于从一个侧面认识上古汉语常用词的面貌,拓展常用词个案研究的范围。本文以上古汉语表“变化”的“变、化、易、改、革、更、移、迁、渝、嬗、徙、变化、变更、变易、移易”等动词为研究对象,从语义和语法入手,采用共时描写与历时考察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比较及概念要素分析等方法,考察分析各词在上古汉语前期、上古汉语中期、上古汉语后期的具体面貌和演变情况。为了数据的全面和准确,我们穷尽式地调查了上古时期的24部语料,统计各词在三个不同阶段的分布范围和使用频率。运用概念要素分析法考察各词在不同阶段的语义要素,从动宾结构角度考察各词在不同时期的语法特征,采用比较的方法探讨各词在不同时期语义和语法的异同及其历史变化的具体情况。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选题缘由,说明研究对象的确定标准,介绍语料范围和研究方法,梳理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共时描写“变化”类常用词在三个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语义方面,采用“概念要素分析法”,分析不同阶段各词的概念要素,比较成员之间的差异。语法方面,考察三个阶段各词的动宾结构,比较异同。第三部分,探讨“变化”类常用词的历时变化和演变特点。从成员数量、分布范围、使用频率、词的概念要素和动宾结构方面考察“变化”类常用词的具体演变情况,总结演变特点。第四部分为结语。总结本文的研究结果及对不足之处进行说明。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世梁;;藏语和上古汉语中与■元音相关的音变过程比较[J];语言科学;2009年02期
2 朱力;;从《论语》的考察再论上古汉语系词的有无[J];求索;2012年11期
3 黄典诚;关于上古汉语高元音的探讨[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4 徐德庵;;上古汉语中的系词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5 王克仲;;上古汉语“再”字的调查报告[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6 杨烈雄;;上古汉语判断句的结构特点和结构分析[J];惠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7 林端;上古汉语的去入关系[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8 郑作广;;上古汉语系词问题的思考与探求[J];河池师专学报(文科版);1990年02期
9 杨福绵;;反映在上古汉语多音字中的原始汉语前缀(英文)[J];语言研究;1991年01期
10 郝维平;上古汉语的“所”字新探[J];古汉语研究;199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逄方慧;;试论上古汉语“于”、“於”的发展及其用法——以出土文献为材料[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2期[C];2011年
2 罗智光;;试论古无次清音[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3 常治国;;在《中国楹联学概论》研讨会上的发言[A];《中国楹联学概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迎泽;上古汉语及物动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2 杨作玲;上古汉语非宾格动词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露选;上古汉语“变化”类常用词演变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吴丹;上古汉语“道路”类词语研究[D];广州大学;2013年
3 胡明珠;上古汉语方位词所涵尊卑观念解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毛志刚;上古汉语因果连词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孙冬妮;上古汉语助动词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张丽;上古汉语颜色词概述[D];四川大学;2007年
7 霍文杰;上古汉语“在”词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王芳;《陈书》连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9 罗涛;上古汉语名源动词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10 达正岳;上古汉语数量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1942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194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