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在”的语体差异——兼谈具时空、泛时空与超时空的语体属性
本文关键词:论“当”“在”的语体差异——兼谈具时空、泛时空与超时空的语体属性
【摘要】:本文从"时空度"的角度对比分析了"当"与"在"的语体差异,指出:"在"为具时空,"当现实"为泛时空,"当虚构"为超时空;"当/在"二者"时空度"的差异源自它们时空性质的不同,"在"表达的是绝对时空,"当"是引入非在场时空的另一时空;"在"和"当"时空特征的不同导致了其语体属类的不同:"在"属于口语非正式体,"当现实"属于书面正式体,"当虚构"则倾向于文艺体;最后,无论是时空度还是语体功能均基于特定的句法位置之上。
【作者单位】: 烟台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汉语书面正式语体语法的泛时空化特征研究”(13YJC740103)的资助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当”和“在”均可与“……时/的时候”等时间名词(组)相组合。目前的研究基本认同“在”表达“动作发生的时间”的观点(吕叔湘主编,1999:645),对“当”则争议颇大。很多专家曾就“当”的使用规范问题做过多方面的讨论,如黎锦熙(1924:19)、赖震川(1978)、《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德熙;现代书面汉语里的虚化动词和名动词 为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而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5期
2 陶红印;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J];当代语言学;1999年03期
3 曾晓鹰;;从“在(当)……的时候”谈起[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4 付义琴;;时间副词“在”的定位功能[J];汉语学报;2012年01期
5 胡明扬;语体和语法[J];汉语学习;1993年02期
6 谢发宝;“当……”是“当……时“的误用吗[J];汉语学习;1982年06期
7 邹战;略谈“当……时”的误用[J];汉语学习;1982年02期
8 高更生;一种特殊的主语省略句——谈“当”的一种用法[J];山东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年06期
9 陆丙甫;;“的”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从描写性到区别性再到指称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1期
10 冯胜利;;韵律制约的书面语与听说为主的教学法[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玲玲;;视觉动词SEE语义演变的认知语用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李艳;;移就中的生命度等级转移规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凝固结构语义的认知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高玲玲;张明;;语法化动因的再认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5 贺学勤;;X-able形容词的主客观性及其语义分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张欢雨;;基于评价理论的朝核问题英语新闻报道的态度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易莉莎;;浅谈“的”字短语[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8 张旭;;程度副词“怪”和“够”的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9 杨丽梅;;论被字句的主观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10 何姗;;“V起来+AP”中“AP”的认知等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家煊;;“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潘雪莲;;词典中名词释义模式的选择[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叶文曦;;语义对立和语义同一[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泉;;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通用原则[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徐静;;换言连接成分类型及其语篇特点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鲁素霞;;现代汉语中的“要不_1”和“要不_2”[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易美珍;;“我想”的语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马薇薇;;“VP者”与“VP的”的对应关系[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晓辉;;汉英语法对比的认知解释[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杨元刚;;描写与解释并重:中国英汉对比语言学的发展和追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永军;汉语的状语及其英译、葡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韦宁杰;插入语的主观性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张丽萍;“不要太”结构的语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刘喜瑞;“非X不可”句式的相关变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谢亮亮;俄语原因意义的表达及与汉语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德熙;现代书面汉语里的虚化动词和名动词 为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而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5期
2 陆丙甫;;词性标注问题两则[J];辞书研究;1983年05期
3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4 陶红印;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J];当代语言学;1999年03期
5 郭锐;表述功能的转化和“的”字的作用[J];当代语言学;2000年01期
6 王洪君;音节单双、音域展敛(重音)与语法结构类型和成分次序[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7 陆丙甫;从宾语标记的分布看语言类型学的功能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8 朱德熙;北京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里的“的”字[J];方言;1980年03期
9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年01期
10 任学良;先秦言文并不一致论——古书中口语和文言同时并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丽娟;从名词、动词看现代汉语普通话双音节的形态功能[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2 黄梅;现代汉语嵌偶单音词的句法分析及其理论意义[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道英;句子的隐性义与句法结构[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周明强;句子的停延和句法结构的关系[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03期
3 周国光;试述句法结构二重性理论[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李滟波;;从句法结构看“钦定本”《圣经》的文体特征[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俞晓霞;从英汉句法结构对比的角度学翻译[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鲍红;俄语语义不固定的表情句法结构—Что(это)за+名词(形容词)第一格[J];外语学刊;2005年01期
7 李艳;郑江莲;;英汉句法结构的对比与翻译[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8 关彦庆;卢艳艳;;试论数词“半”的句法结构类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9 张玉哲;;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15期
10 黄倩;;浅探英汉语言的句法结构差异[J];文学教育(上);2008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喻禾;;浅析认知方式与句法结构的一致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熊学亮;;论构式的认知多义性[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程书秋;;“V不V”及其相关结构[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4 莫书亮;苏彦捷;;特殊的句法结构和错误信念理解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荆素蓉;;论汉语话题-说明句法结构框架的英译转换[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韩丽;张奇;;关键词词频、句法结构及呈现方式对大学生英语听力效果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南通市紫琅中学 张卫红;安排好学生的预习任务——打造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前提[N];学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小东;句法规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朴善姬;韩国语副词性依存名词句法结构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3 李永军;汉语的状语及其英译、葡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丽丽;俄语对话语义句法结构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2 张文颖;句法结构的语义层级性[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王U,
本文编号:11952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195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