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拷贝句的非拷贝分析
本文关键词:动词拷贝句的非拷贝分析
【摘要】:动词拷贝句不仅有两个动词各有一个补语的情况,也有至少一个动词没有补语的情况,并且还存在与动词拷贝句密切相关的伪拷贝句。根据分布形态学的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动词拷贝句与伪拷贝句有共同的句法结构,基本结构本质上都是动词短语的附接,形成动词拷贝的表象,而两个动词在结构上没有移位/拷贝关系。之所以一个动词用两次而不是用一对近义词,是因为两个动词表达相同的语义;如果表达不同的语义,会出现伪拷贝的情况。
【作者单位】: 商丘师范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生成语法的词语分解理论与论元结构研究”(10YJA74009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汉语施及化与词根复合研究”(10YJA740044)的部分成果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句词同构理论视角下的论元结构研究”(2013BYY001)
【分类号】:H043
【正文快照】: 1.引言动词拷贝句(施春宏2010),或称重动句(杨大然、程工2013),是汉语的常见句型,经典例子如下:(1)他骑马骑得很累。例(1)中,动词“骑”出现了两次,后面分别跟宾语和补语(下文统称为补语),因此这类句子被称为动词拷贝句。动词拷贝句的功能及句法结构为学者们所重视。尽管研究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思颖;;空动词从属小句的特点[J];汉语学报;2004年01期
2 佟秋妹;徐州方言中的泛义动词“玩”[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陈祖荣;浅谈动词的分类问题[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4 陈昌来;动词研究的又一硕果——读《动词研究》[J];汉语学习;1996年02期
5 方绪军;动作动词补足语的确定[J];汉语学习;1999年04期
6 殷志平;;动词前成分“一”的探讨[J];中国语文;1999年02期
7 张爱民,杜娟;徐州方言动词形态变化考察[J];河池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彭利贞;;“对待”类动词的粘着现象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03期
9 税昌锡;动词界性分类试说[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李铁范;;“屡次”类重复副词与动词的语义选择限制[J];池州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郭曙纶;陆汝占;陈玉泉;高峰;;论动词的逻辑论元[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郝玮;方欣;姚天f ;;句法规则的自动生成[A];NCIRCS2004第一届全国信息检索与内容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张虹;;谈“V来V去”[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张昱琪;周强;;大规模真实文本中汉语动词语法搭配模板的自动识别[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裴雨来;吴云芳;;对几种义项区分方法的讨论:以动词擦为例[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谢茹;;试析三个不同的“来”[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沈锡伦;动词的核心作用[N];语言文字周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奇(Lee,Seul-ki);现代汉语系词类动词的省略研究[D];北京大学;2015年
2 潘泰;现代汉语移动义动词的句法语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霞;《金瓶梅词话》动词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陈小红;上海手语动词及类标记结构方向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郑继娥;殷墟甲骨卜辞祭祀动词的语法结构及其语义结构[D];四川大学;2004年
6 肖小平;代动词“为”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刘文正;《太平经》动词及相关基本句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明辉;认知类动词及相关句式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王晓庆;现代汉语单音节制作义动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段颖玲;《十二楼》的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小波;动词词义的非自足性研究[D];鲁东大学;2006年
2 由丽萍;动词与动词搭配自动获取方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3 燕燕;泛义动词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周彬;从与动词的搭配看“不”和“没”的区别[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曾剑;《孟子》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倪鹏华;试论副词“不”对动词的否定功能[D];苏州大学;2001年
7 徐威;表“变化”义“改、变、换”类动词用法和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8 闫丽霞;“加助”义动词语法语义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蔡俊杰;现代汉语言说类动词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杜群尔;现代汉语形式动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046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204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