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性替代的概念匹配、释义与转移机制
本文关键词:名词性替代的概念匹配、释义与转移机制
【摘要】:替代可以被视作是一种广义的回指关系,因此相关回指理论可以被用来对替代问题进行阐释。本文根据王军、高明强(2009)提出的回指三段论的思想,从概念匹配、回指释义和概念转移三个方面全面阐释了名词性替代结构中的概念变化,揭示了替代的概念匹配、连通与转移机制,这对于更好地动态理解其他替代结构以及其他衔接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概念匹配、释义与连通的衔接功能语用研究”(项目编号:13BYY149) 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模糊照应的功能认知研究”(项目编号:12YYB004)的部分研究成果
【分类号】:H04
【正文快照】: 1.回指与其他衔接手段回指(anaphora)是指语法描写中用来指一个语言单位从先前某个已表达的单位或意义(称为先行语,antecedent),得出自身释义的过程或结果(徐永、鲁进2012:39)。语篇中的回指现象一直是国际语言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吸引着许多语言学家的兴趣(王大方2012: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宗守云;;“行”状量词的语义性质及其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J];励耘学刊(语言卷);2006年02期
2 闫亚平;;“数+量+动”结构的名词性及其生成机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3 曾卓;;英汉名词性成分中的有定性和无定性[J];文教资料;2014年10期
4 邓素芬;;英汉名词性领属结构语序的认知分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年03期
5 张美兰;再论“我把你个/这+名词性成分”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苏天运;;论古汉语名词性成分后“者”的语法功能[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葛婷;;协同副词对名词性成分的句法语义选择[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张军;;论电视旅游广告中的名词性语句[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11期
9 田国丽;;名词性主语前副词功能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蔡华祥;刘磊;;江苏盐城步凤方言的“子”缀[J];河池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袁金亮;;说“掉了”[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和”、“与”、“及”用法有何不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2 王一民;连词“和”“与”“及”用法的不同[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3 王一民;“不齿”跟“不耻”的不同[N];语言文字周报;2013年
4 邵敬敏;“进口汽车”的歧解[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5 沈锡伦;宾语的类型[N];语言文字周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承峰;现代汉语“语用数”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丽娟;现代汉语多项语义异类名词性成分的并列[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谢红桂;现代汉语三项并列名词性成分的顺序[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杨晓宇;英汉名词性领属结构的对比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4 仓晓敏;汉语名词性成分的无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梁潇;名词性成分的指称及其句法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淑娟;现代汉语名词性成分从缺现象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7 魏瑶;论名词性成分的有定和无定[D];山西大学;2006年
8 冯冬梅;种类量词的认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仲崇涛;类指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
10 熊岭;名词性NV短语构成成分分析及入句状况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363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236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