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鸡不吃了”类歧义句的语用认知阐释

发布时间:2017-12-08 04:18

  本文关键词:“鸡不吃了”类歧义句的语用认知阐释


  更多相关文章: 歧义句 施受同形 省略 话题化 认知因素


【摘要】:"鸡不吃了"类句子产生歧义的原因在于,施事主语句中受事宾语的省略及其相关句子中受事宾语的话题化。受认知因素的制约,只有叙述人类活动的述宾结构"‘吃’+名词较小的生命体"作谓语的句子,才有可能在语用平面形成与施事主语句同形的异构。
【作者单位】: 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分类号】:H136
【正文快照】: “鸡不吃了”这个句子曾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引起过广泛的讨论[1]。“鸡”作为受事,现在大概没有几个人再认为是宾语前置了。不过,怎样描写和解释这种歧义现象,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一对“鸡不吃了”这类歧义句的分析和归类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这类歧义属于语义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程工;从对歧义句的分析看20世纪的句法学[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2 冯志伟;论歧义结构的潜在性[J];中文信息学报;1995年04期

3 何洪峰;句法结构歧义成因的思考[J];语言研究;2003年04期

4 刘贤俊;;歧义句的可及性考察[J];语言研究;2006年03期

5 王红旗;;施受歧义产生的条件[J];语言研究;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华;;徐杰《生成语法的“语类”与传统语法的“词类”比较研究》述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2 司罗红;;疑问特征及一般疑问句的生成机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徐江胜;;试论古汉语句子的焦点和焦点的凸显方式[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4 秦冬梅;;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介入[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刘成科;;关联理论关照下的话语理解[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张孝荣;;汉语话题结构及其优选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司彩玲;;从高低语境文化交际理论看中美交际模式差异[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金晶;张小未;;用语用原则简析《老友记》中的幽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9 邱明华;;浅析关联理论在翻译作品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10 黄明亮;;关于语素和词划界问题的再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恬;;试论当前中文会话中的语码转换与换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邢富坤;宋柔;;自动词性标注中语法因素和词汇因素对英汉语的不同影响[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3 李清清;;语篇分析隋景喜剧《武林外传》中的幽默[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治敏;俞士汶;;人称代词和名词的歧义消解研究[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玉婷;;现代汉语“核心更加靠后”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赵明慧;李平华;;“V+T+N”和“V+N+T”句式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侯敏;;汉语自动分析中的若干问题与对策[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郑旭玲;李堂秋;杨晓峰;陈毅东;;基于语义规则的汉语短语结构分析排歧初探[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冯志伟;;机器翻译系统消歧功能测试[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吴云芳;;体词性并列结构的结构平行[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谢白羽;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志富;现代汉语领属性偏正结构及其相关句法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向二兰;汉英助动词句法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朴顺姬;现代韩国语被动表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朱艳华;载瓦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林新宇;汉语和韩国语话题句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徐江;现代维吾尔语否定的意义与表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有为;以利奇和顾曰国为代表的英汉礼貌原则比较研究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魏春妮;“一样”结构的语义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郝敏;现代汉语广义领主属宾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蓉梅;语境与高中英语词汇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江苗;马山壮语“形容词+NP”结构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曹书华;“V到”句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正莹;汉语中“V成”构式的描写与分析[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周磊;化妆品广告语言特色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9 张良斌;恩施方言疑问句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10 黄平飞;蒙城方言动词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成凯;;Fillmore的格语法理论(上)[J];国外语言学;1986年01期

2 徐烈炯,沈阳;题元理论与汉语配价问题[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3 李荣宝;;英语歧义句及其结构分析[J];福建外语;1990年Z2期

4 尤庆学;汉语歧义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01年04期

5 冯志伟;中文科技术语的结构描述及潜在歧义[J];中文信息学报;1989年02期

6 孙茂松,黄昌宁;汉语中的兼类词、同形词类组及其处理策略[J];中文信息学报;1989年04期

7 袁毓林;;一价名词的认知研究[J];中国语文;1994年04期

8 何洪峰;论双重歧义因素组合的结构[J];语言研究;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明;浅谈词的歧义与模糊性[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S2期

2 黄慧君;歧义与翻译中对待歧义的策略[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康健;歧义句新角度透视[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高素珍;有意性歧义与无意性歧义[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周治金,陈永明,陈?之;汉语歧义句的消解过程[J];心理科学;2003年06期

6 陈一民;歧义结构解析[J];求索;2004年08期

7 王桂兰;;略谈歧异与模糊[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8 王晶;;论歧义句[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9 赖江萍;;引起歧义的因素及歧义的消除[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年01期

10 吴华松;;蓄意歧义的美学效应[J];理论月刊;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玉芳;;歧义句中词分线索的部位[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2 訾华东;;英语教学中“花园路径”现象初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一辑)[C];2013年

3 罗俊;张京鱼;;认知语言学及形式语言学视觉下的空间介词短语歧义分析[A];贵州省外语学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冯志伟;;花园幽径句的某些形式特性[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孙婷;金雅声;胡阿旭;;基于ERP实验的两类汉语单字词类歧义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苗健青;别出歧义[N];新闻出版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国俊;语言歧义及其消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黎刚;歧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宣恒大;“名_1(+的)+名_2”歧义结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3 于敏;歧义度的制约因素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4 孙婷;汉语歧义句理解的脑电信号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2年

5 曹冰;否定范围及其歧义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6 宋彦云;现代汉语歧义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于晓日;现代汉语歧义句功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郑海翠;歧义的语用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9 李燕;“在黑板上写字”类歧义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10 叶文婷;汉语语用歧义的产生状况[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2649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2649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a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