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去”:双音趋向动词语法系统的一个成员
本文关键词:“起去”:双音趋向动词语法系统的一个成员
更多相关文章: 趋向动词 双音 语法化 起来 起去 大前提 归谬
【摘要】:有学者认为"起来"走完了语法化全程,以此作为推理大前提,断定"起去"未完成语法化。本文指出:充当了动词的后置成分,形成了体系性方阵,这是双音趋向动词语法化的充足条件,对系统中的每个成员一视同仁,不分强弱。文言文里,双音趋向动词充当动词后置成分现象极为罕见,未形成语法系统;在近古白话阶段,双音趋向动词系统方阵已然形成,跟现代汉语的情况基本相同,只存在若干差异。从近古到现当代,"起去"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不仅如此,"起去"还在往前走,这有新的用例可以证明。通过"归谬",可以突出显示,以"起来"作为基准的大前提,不能推导出可靠的结论。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球华语语法研究”(编号:11&ZD128)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汉语语法‘普—方'比较研究”(编号:11JJD740017)成果
【分类号】:H14
【正文快照】: o引子我们语言研究所的沈威博士,给我发来一个邮件。邮件写道:近期我读了王灿龙先生发表在《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3期的文章《“起去”的语法化未完成及其认知动因》,读后感到糊涂。王文以“起来”为例,得出了趋向动词的语法化有一个前提,经历三个阶段的结论。一个前提是:必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菲;“大”与“小”语法功能上的差异性[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程树铭;孙莉;;试论词的“三化”现象[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06期
3 胡习之,高群;动将结构与皖北方言[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邢福义;“起去”的普方古检视[J];方言;2002年02期
5 邢福义;《西游记》中的“起去”与相关问题思辨[J];古汉语研究;2005年03期
6 吕越男;黄秀坤;;认知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7 延俊荣;;山西平定方言“起”“去”的趋向动词化[J];汉语学报;2015年01期
8 段益民;“形趋结构”的组织结构和语义特点[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9 居红;;汉语趋向动词及动趋短语的语义和语法特点[J];世界汉语教学;1992年04期
10 孙立新;;户县方言的趋向动词[J];唐都学刊;2007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2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宋永圭;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否定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李泉;单音形容词原型性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6 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陈振宇;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认知模型与运算[D];复旦大学;2006年
8 李霞;《金瓶梅词话》动词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赵亮;空间词汇系统的认知语义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10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邢福义;“起去”的普方古检视[J];方言;2002年02期
2 王灿龙;;“起去”的语法化未完成及其认知动因[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英顺;论趋向动词问题[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田宇贺;对“动+趋+名”结构的初步考察[J];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3 李建校,曹梦;趋向动词的语法化机制[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4 朱巨器;日汉趋向动词的词义辨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年01期
5 蒋华;趋向动词“上”语法化初探[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6 孙斐,定远;九十年代以来的趋向动词研究述评[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马玉汴;;趋向动词的认知分析[J];汉语学习;2005年06期
8 王媛;;跟趋向动词有关的偏误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9 蒋斌;;“动词+趋向动词”句法及语义关系[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姚占龙;;动后复合趋向动词的动性考察[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习之;;现代汉语中还有“动词+将+趋向动词”格式[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姚婷;;趋向词“起来”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月华;汉语趋向动词的多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一涛;山西文水方言的趋向动词及其语法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刘芳;几组趋向动词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莉维;汉语儿童趋向动词习得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小华;汉英机器翻译中趋向动词的处理[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3 张鑫平;《金瓶梅》趋向动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爱凤;趋向动词“来”“去”的分析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赖明辉;鸠摩罗什译经中的趋向动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王琦;汉语趋向动词用作方向词现象初探[D];北京大学;2011年
7 王敏;《醒世姻缘传》中的趋向动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吕晓军;汉语趋向动词“起来”在“动/形+趋”结构中多义性的认知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9 梁琳琳;复合趋向动词中反向词的不对称现象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10 樊苏乐;壮泰趋向动词对比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793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279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