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论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11 16:53

  本文关键词:论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04年7月第25卷 第4期

外语教学

ForeignLanguageEducationJul.2004Vol.25No.4

论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

司显柱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江西财经大学外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摘 要:本文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渊源和语言哲学观作了简要的梳理和阐释,论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功能部

分即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之间的天然联系性,分析了国内外运用功能语言学理论进行翻译研究的状况——已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为弥补缺陷、克服不足,作者在对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要一维——翻译批评研究现状述评的基础上,着力从功能语言学的视角论述了建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思路和包括的内容。关键词:功能语言学;翻译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544(2004)0420045206

Abstract:BasedonaninquiryintotheoriginofSystemic2functionallinguisticsanditsphilosophicalviewoflanguage,thepaperdiscussestheinherentconnectionbetweenFunctionallinguisticsandTranslationStudies,describesandanalysesthestateoftheartandthemeritsanddefectsoftranslationstudiesapproachedfromfunctionallinguistics.Asanattempttoadvancetheeffortsinthefield,theauthorofthearticle,onthebasisoftheevaluationofthetrans2lationcriticismactivitiescarriedoutsofarathomeandabroad,outlineshisideasintheconstructofafunctionallin2

.guistics2basedtranslationqualityassessmentmodel

Keywords:functionallinguistics;translationstudies;translationqualityassessment;一、系统功能语言学述介

传统的话,那么在当代Chom法(Transformati者的杰出代表,Halliday等建立(语法)(Systemic2function2alLinguistics)。作为当今最有影响的语言学理论之一,系统功能语言学渊源于Protagoras和Plato等以人类学为本的语言研究传统,着眼于语言的人本性、社会性一面,师承Firth倡导的以意义而非形式为语言研究的方针,秉承Malinowski关于语言研究中的语境思想,继承Hjemslev的语符学和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功能思想,因而始终把语言的实际使用——语言在一定情景下的应用,即情景中的语篇(text2in2the2situation),确立为语言探索的对象,始终把语言在实际情景语境中表达的意义,即语言发挥的功能作为语言研究的主要关怀,始终把语言交际视为一种社会人(socialman)所从事的社会行为(socialbehavior),而这种行为是在包含着情景、语言(形式)、功能这样三个系统的行为框架(behavioralframework)里运行,因此把对情景、语言(形式)、功能等系统的描写及其彼此之间关系的阐述(如语言形式与情景之间的建构和限定:一定的语言形式建构一定的情景语境,而一定的语境又决定了选择一定的语言形式;意义(功能)与措辞(wording)之间的选择与体现:意义与语言形式即措辞间的选择范围,形式对功能的体现关系)作为其语言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就其语言哲学观而言,顾名思义,系统功能语言

,。,它视语言本身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由许多子系统构成的符号系统(semioticsystem),这些符号并不是一组记号,而是一套系统化的意义潜势(meaningpotential),客观而全面地描写语言系统的构成和运作,研究人们如何通过使用语言交换和表达意义,自是其研究的应有之题和主要任务(朱永生,2001:7)。具体一点说,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言语的探索(而不是对抽象的、剥离语境和语用的语言系统的描写)首先是建立在把语言交际置于前述包含着语言、功能、情景这样一个行为框架(系统)里予以阐述,并为此必然地对语言、功能、情景三大系统及其各自的支系统和支系统里的子系统,即系统的系统进行描写(如对功能支系统里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成篇功能子系统;语言(形式)支系统里的及物性、作格、语气、情态和主述位、信息等子系统;情景支系统里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即语域等子系统的描写和

)。概言之,语言的系统思想贯穿于其语言研究阐释。

的始终。就后者(即功能语言学)来讲,其语言哲学观则是语言研究的功能思想,视语言在实际情景语境中所发挥的功能为探索的中心。它在研究、甄别和梳理语言的各种具体用途、功能后(如祝愿、庆贺、批评、表扬、警告、说服、安慰等),将其概括和抽象为语言的三大元功能(meta2function),即前述的概念、人际和成篇功能。概念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谈论对世界的经验(包括内心世界),用语言来描述周围发生的事件或情形。从功能与形式体现关系的角度看,概念功能

?45?

2004年7月第25卷 第4期

外语教学

ForeignLanguageEducationJul.2004Vol.25No.4

主要体现于以谓语动词为中心的及物性

(transitivity)系统。人际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和其他人交往,以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观点、行为等),也包括用语言来表达发话人对世界的看法甚至改变外在世界等,它主要体现在小句的语气(Mood)和情态(modality)系统里。成篇功能指的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怎样组织信息,体现信息之间的关系,另外它也显示信息的传递与发送者所处的交际语境之间的关系等,它主要体现在小句的主述位结构、信息结构和各种衔接关系上。换言之,概念功能作用于主体与客体,人际功能作用于主体之间,而成篇功能则担当对语言表达的概念与人际功能??意义的组织,辅助上述两种功能??意义的实现(Halliday,1994:372161)。三者虽角色、侧重点不同,但都是关于言语者之间基于一定的目的围绕某个“内容”借助语篇这个载体进行的交际行为的描述。所以,归纳起来,我们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言的研究是意义??功能为本,语用为本,语篇为本。

二、功能语言学翻译研究述评

翻译,作为语言交际(语言应用)的一种形式,也自然以意义为本,在语篇的层面上展开(司显柱,1999,2003;黄国文、张美芳,2003)。学为何对语篇、话语情有独钟,研究的基本单位时,H:学家来说,的;只描写语篇而不结合语言则是不实际的”。那么该如何对语篇予以描写和阐释呢?朱永生(2001:10)转述道:“当我们接触语篇时,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过程,分析讲话者作出了哪些选择,放弃了哪些可能性,为什么做这样的选择;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结果,分析语篇内各个部分具有何种功能,不同组成部分之间有哪些意义上的联系,通篇在修辞上有哪些特点等。”以此观之,我们不妨给翻译下这样一个描写性定义:翻译,从过程看,就是译者对原语文本所包含意义的发掘、所发挥功能的识别,然后,在综合考虑文本类型、目的语语言特征、文化环境、翻译目的和读者对象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围绕再现原文语篇的功能,(译者)制定翻译策略和选择翻译方法,最后表现在语篇的层面上对目的语系统里的词汇-语法资源的有意识选择和操纵;从结果看,就是以(译文)语篇属性或特征的形式反映此一过程而呈现出来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翻译文本。由此可见,功能语言学对我们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研究翻译便有了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成为研究翻译、建构翻译理论的思想依托和源泉。事实也的确如此。功能语言学从其滥觞到发展、成熟,就一直对翻译研究产生着影响,当代不少翻译理论家都直接或间接地从该理论中汲取营养,指导自己的翻译研究,并因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推动了译学研究向?46?

前发展。举其要者,在西方有MonaBaker(1991),RogerBell(1991),BasilHatim和IanManson(1997;2001),BasilHatim(1998??2001),JeremyMunday(2001)等;在国内,则有胡壮麟等(1989:18829),杨信彰(1996),张美芳(2001),萧立明(2001:21248)等。因此,一定程度上说,在翻译理论界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事实上的翻译研究的韩礼德功能语言学派。但是,另一方面,当我们梳理和审视已有研究文献时,又不难发现目前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表现在迄今尚未提出一个系统的、基于功能语言学的翻译理论框架,缺乏运用功能语言学理论全面探索翻译问题的扛鼎之作。目前人们更多地只是应用该理论的一些原理、概念来阐释翻译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比较零散。如胡壮麟(1989)和RogerBell(1991)等都运用功能语言学关于语言的三大元功能的论述对翻译研究的重要概念“对等”的内涵作了深入挖掘和剖析,但却并未建构出基于功能语言学的翻译研究框架和写出从功能语言学的视角系统地探索翻译问题的研究著作。因此,我们说,,,显而易见,作为,尚有待一步探索,以拓展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研究。这无疑将推动包括翻译批评、翻译评估在内的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创新,同时也将促进功能语言学自身的发展。

三、翻译批评研究述评

按照Holmes对翻译研究分类的论述,翻译研究包括描写、理论、应用三大模块,而翻译批评无疑属于译学研究中的应用领域范畴。不过,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在谈论翻译批评时,人们一般常常对与此概念相关的几个术语即翻译批评(translationcriticism)、翻译评估(translationassessment)和翻译评价(transla2tionevaluation)不加定义,不做区分,互相换用。

但是,笔者根据对这几个概念的考察和理解,如果从逻辑学关于概念的“属”、“种”论述的角度,认为“翻译批评”统摄了翻译评价和翻译评估,即翻译批评是“种”,翻译评估和评价是“属”,换用语言学的说法,翻译批评是上义词,它既包括对文本的批评,还涵盖翻译批评理论和对翻译理论的评述,而对文本的批评也更多地从社会、文化的形而上层面展开,如钱钟书的《林殊的翻译》,而翻译评估和评价都是下义词,它不仅基本限于对翻译文本质量的判断,而且更多地是从文本本身的角度评估译文质量,当然也不排斥从文本外的因素考察文本的语言特征和翻译质量。为了方便讨论,这里不再对评估(translationassessment)和评价(translationevaluation)做出区分,而统一用翻

2004年7月第25卷 第4期

外语教学

ForeignLanguageEducationJul.2004Vol.25No.4

译评估指对译文质量的价值判断。显然,翻译评估是

翻译批评的组成部分。在下文的讨论中,除非必要,我们在使用翻译批评术语时,其内涵是包含翻译评估的。

众所周知,只要有翻译,就会有译评,可以说它与翻译活动本身伴随而生。其实道理很简单:有了翻译,就必然会有对翻译的阅读,会有人试图对涉及翻译的种种现象和因素作出评价,因此翻译批评实乃必然。翻译批评不仅必然,而且必要,因为具有理论意识的翻译批评势必追求翻译批评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试图通过翻译批评影响翻译,引导翻译实践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所以翻译批评是联结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条重要纽带(PeterNewmark,1988:184),是翻译研究的重要一维。但是通过对已有翻译批评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长期以来国内的翻译批评却处于这样的一个尴尬地位:“一方面,批评理所当然地赋予自己评点江山的使命,颐指气使地指责译本犯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另一方面,它们却几乎对译者影响不大,无法达到有利于提高翻译质量的目的,更遑

(许钧,袁筱一,1997:论有助于翻译理论自身的建设”

1)。究其根源,就在于当下的大多数翻译批评都是一种非科学意义上的批评,系统的翻译批评模式—中,挑错式的指正,,系统性。“绝大部分的译评都是漫谈式的经验分享,或是资深译员用较为权威的态度口吻评弹功过;这些文章固然大有启发和鼓励的作用,而且往往读来趣味盎然,可是它们通常没有按既定的方法进行,更谈不上

(周兆祥,1996:3)。系统性的理论架构”

当然,随着在20世纪下半叶各种与翻译研究有直接间接关系的学科诸如语言学、人类学、语言哲学、符号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文学批评、跨文化交际学等的蓬勃发展,在西方致力于翻译研究的学者有意识地运用这些学科的成果来建构有深度的翻译理论,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翻译研究的发展。“新的观点和流派层出不穷,异彩纷呈,如翻译等值论,多元系统论,目的论,还有后殖民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等等,呈现出一幅色彩斑澜的多元

(李红满,2001)。同样,在翻译批评化翻译理论景观”

领域,人们也开始借助于现代哲学、语言学等理论从事翻译批评,而非按个人主观尺度来月旦,并且在建构科学意义的翻译批评理论方面初显端倪。如在国内有许钧(1992)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周仪、罗平(1999)合著的《翻译与批评》,姜治文、文军(1999)编著的《翻译批评》等。

在国外,首先要举的是GideonToury的描写译学理论(DescriptiveTranslationStudies)对翻译批评

的主张和贡献。依据描写译学对翻译研究的视角在于翻译文本所赖以生成的目的语语言文化、社会历史条件及思想观念等,翻译批评则合乎逻辑地必须以目的语的历史性语言文化宽容度为衡量得失的标准。具体

(norms)的观念。来说,Toury提出了“准则”他认为如

同任何一种行为活动,翻译必然受到一系列类型各异、程度不同的“限制”,而准则主要表现为某一社会共同体所普遍承认的价值观:选择什么样的作品翻译,翻译最终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和存在,以及这种存在的合理程度,都是这类准则作用的结果。在翻译批评研究专著方面,令人称道的主要是两位德国女学者的作品。其一是JulianeHouse(1977)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和其修订版《翻译质量评估修正模式》(1997)。该书综合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功能、语境语言观以及语篇理论,从八个方面(即三个涉及语言使用者的地点、社会阶层和所处时代参数,和五个语言应用参数如媒介、介入度、社会角色关系、社会态度和领域)对原文和译本进行语言——情景分析、解构,以此??和人际功能,因而提出了一个较为系但是,它只是列出了从—情景分析并据此判??或人际功能方面是否对等或偏离,但到底如何较为客观、系统地对文本的概念、人际功能予以识别和把握却未能提供一个可资依赖的分析工具,因而批评家在判断翻译文本在意义或功能上是否和多大程度上与原文对等或偏离时因无参数可依,而表现出在提取??解读文本(原文和译本)意义(概念、人际功能)时的缺乏系统性和各取所长,又必然各有所失(当然意义的解读由于理解的历史性因人而别,不过这是从解构哲学的视角论述,而且主要是针对如文学一类的文本中的某些晦涩部分,与通常意义上语言与意义之间的透明性及意义的相对客观性不容混淆)。另一自觉地运用语言学理论指导翻译批评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的是KatharinaReiss(2000)

)。该书的经典之作《翻译批评——其潜能与局限性》

对翻译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作者根据德国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卡尔?布勒(KarlBühler)关于语言功能的理论,建立了一个文本类型(typologyoftext)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每种文本的翻译原则和评判标准,因而较为系统。但其主要缺点则是:1)它只是从文本类型和语篇功能的宏观层面提出建立翻译批评的标准,却没有阐述如何在具体方法上解决翻译与翻译批评的问题而缺乏可操作性;2)在阐述原文与译本的差异时对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关注不够而显得解释力不足;3)与House的模式一样,它建立在英德语言和文化之间,众所周知,英德语言及其背后的盎格鲁、撒克逊和日尔曼文化之间的共性与英汉语及

?47?

2004年7月第25卷 第4期

外语教学

ForeignLanguageEducationJul.2004Vol.25No.4

其背后的文化之间的情形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这一模

式如要用于对涉及英汉语言的翻译批评还得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

至于运用韩氏的功能语言学进行翻译批评研究,据我们的检索,国外的研究文献目前尚未见这方面探索的记录,但在国内,黄国文(2002a,2002b)根据Hal2

人际功liday关于语言的三种元功能——概念功能、

能和成篇功能及其体现之及物性系统,语气、情态系统和主、述位及信息系统,将之应用于中国古典诗词英译批评,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由此看来,功能语言学用之于翻译批评研究同样表现出广阔的前景,但是,毋庸讳言,目前的研究同样处于“初始”阶段,尚有待于翻译研究者和功能语言学家作进一步探索,以拓展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批评研究。

  四、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思路与涵盖内容

  包括翻译形式在内的实际语言活动既然在语篇层面上进行,要对翻译现象做出合乎实际的描写和阐释自然宜以语篇为视角。同理,立足于文本??语篇层面,关注译本是否与原文意义??功能对等的功能语言学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篇为轴。具体地说,:

元,对本研究来说,,于语言元功能及其体现的词汇-语法系统对原、译文语篇里的小句进行及物性和语气、情态分析,以揭示和描写它们的概念与人际意义以及译文对原文是否或哪里发生了“偏离”;其次,在宏观层面,站在整个语篇的高度,从语言、功能、情景互动的角度,从反映翻译情景的目的语特征、社会文化环境,以及语篇类别和文本功能等方面,对前述所描写的各种“偏离”予以分类梳理和作出价值判断;同时,引入语篇类型概念以确定不同类型的意义??功能偏离(经验、人际)对不同体裁语篇译文质量影响的权重;最后,对第一步所发现的所有“偏离”个案进行统计,根据第二步其对译文质量的价值判断再对统计数量作出修正;依据所译语篇的体裁类别,又对两类不同类型(经验、人际)“偏离”对译文质量影响的大小乘以权重,如此进行加减乘法运算出的偏离值就是判定译文是否和多大程度上和原文“对等”,或者说,“忠实”的依据(而对不同译文的评价,则是看它们分别依循上述同一步骤与方法

)。算出的偏离值之间的“差”。所以,不难看出,在研究

方法上,本研究是定性与定量互用,描写与解释并举,

(top2down)和(bottom2up)结“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合。

对本研究依据的路径、方法,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参数的设定及权重的确定,以及背后的理据和思想简?48?

述如下:

1.强调翻译研究的语篇视角与我们深入其内部开展对小句的分析、描写并不矛盾。翻译虽然以语篇为活动平台,但实际翻译操作却是在整体语篇的有机组成,即小句、句群上进行,不过这种微观小句层面的操作实际上是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反映,因为对具体小句的翻译是建立在对其所处语篇的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的。翻译评估亦如此:先是在微观层面上,从语言、功能、情景间的互动,具体地说,从反映情景语境的语域——语场、语旨和语式对小句三种意义—经验、人际和语篇的直接作用以及这三种意义分别体现在语言的及物性、语气和主位等语法系统的事实出发,对原、译文语篇里的小句进行形式、意义和情景分析以发现和描写译本对原文在概念和人际意义上的偏离情形;然后,在宏观层面——整个语篇的高度,同样从语言、功能、情景间的互动,从反映语境对措辞影响的言语交际所涉因素及其在语篇上的表现——成篇属性,从反映文化语境的篇章体裁(genre)的纲要式结构(schematicstructu)与体现样式(realization):1)同一体裁(不同的相对于原文的功能??意义偏离;2)虽然原文的篇章纲要式结构在译文语篇里无需作出改变,但其体现样式却表现出不同于原文的情形,从语言对功能体现的角度,原文的一些小句也往往表现出与原文意义??功能的偏离。显而易见,以上两种微观层面的小句功能偏离都是译文语篇因应译入语情景在宏观上(纲要式结构和体现样式)作出的旨在实现总体语篇功能对等目标而做的调整之故,因此,这种偏离从整体语篇翻译的角度,其对译文质量是起正面促进作用的,从译文整体质量评估的角度,应从“偏离”案例中剔除;3)原文的语篇纲要式结构与体现样式在译文里都无需变化,在此情形下,小句层面的功能偏离既在微观上,也必然反映在语篇宏观上对译文质量造成了伤害,故其与译文质量的关系是负相关。对前述微观层面所描写的各种“偏离”个案分类梳理,即对其对译文质量的正负面影响作出价值判断——排除从宏观视野看对译文质量未造成伤害的偏离个案。在如此对原文、译文及不同译文里的小句层面上的意义??功能偏离情形进行描写、归类和统计时还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是:设定不同译文的功能偏离总数不相上下,那么,甲译文可能在概念功能上的偏离多于乙译文,而在人际功能上又少于对方。此种情况下,为对两种译文质量的相对高低作出评判,则必须根据所译语篇的类型,即是重在传达概念意义,如科研论文,还是着眼于人际功能,比如说广告语篇,而对两种不同类别的功能偏离

五星文库wxphp.com包含总结汇报、旅游景点、出国留学、人文社科、办公文档、党团工作、考试资料以及论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等内容。

本文共2页12


  本文关键词:论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75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375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c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