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限度与界线:三重维度下的文本阐释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2 13:07

  本文关键词:限度与界线:三重维度下的文本阐释研究 出处:《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界限 文本阐释 理念意义 过度阐释


【摘要】:在西方后现代哲学和神秘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文本阐释呈现多元、虚无的"过度阐释"倾向。但文本阐释并非没有界限,分别在认知、语义和语用三重维度上体现出意义的边界。在认知维度上,虽然语言具有创造性,但人们会集体式、不自觉基于语言经济原则进行阐释,因此至少在一些关键信息上存在认知趋同。在语义维度上,理念意义允许无限的个别意义,但仍然规定了这些个别阐释的界限,界限之外的阐释为过度阐释。在语用维度上,可能的阐释是无数的,但人们接受的阐释却是一个或数个,阐释的有效性必须接受语言交往共同体的检验。在上述维度观照下,文本阐释空间体现了界限下的创造与约束。
[Abstract]: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western postmodern philosophy and mysticism, the text interpretation presents the tendency of "excessive interpretation", which is pluralistic and nihilistic, but the text interpretation is not without boundaries and cognition. The triple dimension of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embodies the boundary of meaning. In the cognitive dimension, although language is creative, people will gather the style and unconsciously interpret it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language economy. Therefore, at least in some key information there is cognitive convergence. In the semantic dimension, conceptual meaning allows unlimited individual meaning, but still defines the boundaries of these individual interpretations. The interpretation beyond the limits is over-interpretation. In pragmatic dimension, the possible interpretation is innumerable, but the interpretation accepted by people is one or more. The validity of interpretation must be tested by the community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Under the above dimensions, the text interpretation space embodies the creation and restriction under the boundary.
【作者单位】: 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4YJC840008) 福建省2012年度高校科研杰出青年支持项目(JA12187S)
【分类号】:H05
【正文快照】: 由于难以确立“意义的确定性”,因此当代文本阐释研究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向就是,研究范畴从“意义的确定与否”走向“阐释本体”。[1]即文本阐释研究的基本范畴应从“意义是否确定”转向“阐释的界限”(Limits of Interpretation)这个更加实际的问题,通过悬置意义的确定性问题来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峰;从文本到生活世界——文本阐释的几个意义层次[J];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03期

2 孙际惠;;文本阐释的多元与同一[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熊宣东;;追本逐末 抉隐明道——文本阐释与翻译再诠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王勋敏;知识理性与价值理性──中国古代文本阐释的双轨与多维[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5 余文燕;;理性与激情的碰撞——读吴德利的文本阐释著作《阐释与批评》[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3年01期

6 安宁;;独特的理论建树 创新的文本阐释——评申丹新作《叙事、文体与潜文本》[J];外国语文;2010年01期

7 王则远;王逸的楚辞文本阐释[J];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01期

8 周邵玲;贾德江;;论翻译中文本阐释的理性和尺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张志忠;;恢复感觉 理解含混 体贴文本——文学教学与文本阐释的实证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王则远,房克山;试谈先秦时代的文本阐释形态[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方铭;《黄钟大吕之音——古代辞赋的文本阐释》评介[N];吉林日报;2002年

2 洪申我;文本阐释是批评的基础[N];文艺报;2004年

3 杨佳莉;毕业论“文”[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董丽云;重建文本阐释的约束理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董亦佳;杰姆逊的文本阐释理论与阐释实践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自雄;试论文本阐释规范的再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云涛;[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3 刘洁;文学翻译的文本阐释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4 郎永军;蒙古族文学:1989年—现象透视与文本阐释[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5 包萨如拉;蒙古族文学:1979年—现象透视与文本阐释[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143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4143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1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