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汉语表达致使运动事件的小句中受事NP的句法位置

发布时间:2018-01-14 07:46

  本文关键词:汉语表达致使运动事件的小句中受事NP的句法位置 出处:《世界汉语教学》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致使运动事件 受事NP 句法位置 言语处理效率


【摘要】:汉语表达致使运动事件的小句中,受事NP如较重,则倾向于显现在核心动词前,这与类型学研究对核心居前语言重成分移位方向的预测相反。从共时角度看,这是两个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汉语是话题突出型语言,受事话题化结构凸显;另一方面,汉语为SVO语,但NP的定语都在核心前,这种不和谐语序导致复杂宾语构成的述宾结构和宾语重成分后置结构处理效率偏低。选择地位凸显且处理效率高的受事话题化结构是回避上述矛盾的主要策略之一。从历时角度看,为避免不和谐语序导致的言语处理效率缺陷,汉语受事话题化结构自上古以来频率不断提高。动结式发展对此趋势的形成起作用是较晚近的事。元代汉语和蒙古语的接触仅导致汉语北方方言中此趋势更明显。
[Abstract]:In the clause of Chinese expression causing motion event, if the patient NP is heavier, it tends to appear in front of the core verb, which is contrary to the prediction of the shift direction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ore pre-residential language in typology. From the synchronic point of view. This is the result of two factors: on the one hand, Chinese is a topic-prominent language with a prominent subject-matter structure; On the other hand, Chinese is SVO, but the attributives of NP are all in front of the core. This kind of disharmonious word order leads to low efficiency in dealing with the complex object structure and object heavy component poststructure. The main strategy to avoid the above contradiction is to choose the subject topic structure with prominent position and high processing efficiency. 1. From a diachronic point of view. In order to avoid the defects of speech processing efficiency caused by disharmonious word order. The frequency of the subjectivized structure of Chinese patients has been increasing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development of moving-conjunctive type plays a more rece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is trend. The contact between Chinese and Mongolian in Yuan Dynasty only led to the more obvious trend in the northern Chinese dialects. .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述补结构的语言类型学研究》(14BYY12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1.1基本语序类型和重成分移位方向偏好的关联Hawkins(2004)提出,为尽快确定结构体的直接成分等句法语义属性的指派,提高言语处理效率,核心居前语言,如英语,小句核心动词后的重成分后置(Hawkins,2004:104);而核心居后语言,如日语,小句核心动词前的重成分前置(Hawki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宋文辉;;现代汉语表示起始义的趋向补语“起来”和“起……来”的关系[J];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04期

2 周韧;;韵律的作用到底有多大[J];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勇忠,李春华;框架转换与意义建构[J];外语学刊;2004年03期

2 李侠;;配位方式支配模式论元结构[J];外语学刊;2011年01期

3 郑秋秀;;论配价、题元及句式[J];外语学刊;2011年01期

4 张晶;;英汉数量短语之对比[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5 杨骐冰;齐春红;;泰国留学生习得汉语结构助词“的”偏误分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张玲;高娜;;从双宾句的研究看英语语言学理论对现代汉语语法的负面影响[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7 陈家南;;“NP1+来了+NP2”研究综述[J];青春岁月;2011年22期

8 刘宝霞;;上古汉语中与双宾语相关的几种句式[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S2期

9 田敬丽;唐韵;;《三遂平妖传》里的比拟式[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高宁;;构式语法理论下“V格式”构式义及其关系探析[J];求索;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朱庆之;;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异——佛教汉语研究的新视角[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2 栾育青;;两种“给”字句在语用上的不同[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3 王玉婷;;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劲荣;;内涵、外延与汉语修饰成分的标记隐现[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5 祖生利;;《元典章·刑部》直译体文字中的特殊语法现象[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6 董宪臣;;非“给予”义双宾动词的语义分析——兼谈“吃了他三个苹果”一类结构的性质[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2期[C];2011年

7 唐正大;;汉语关系从句内部的时体态[A];中国语言学报(第十六期)[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云靖;北京话音节发音的时间结构[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7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彭吉军;《论语》话题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刘晓静;东汉核心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峗;中韩“关系小句+关系化标记+NP”结构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彩利;“N的V”的构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魏春妮;“一样”结构的语义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吴云娣;双及物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胡学群;英语致使—位移构式的认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曹书华;“V到”句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敏;“的字结构”与“の字结构”的异同考察[D];南昌大学;2010年

9 王志军;基于认知的现代汉语双宾句式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梁潇;名词性成分的指称及其句法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丹青;;小句内句法结构:《语法调查研究手册》节选[J];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03期

2 周韧;;论韵律制约句法移位的动因和手段[J];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01期

3 冯胜利;;韵律句法学研究的历程与进展[J];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01期

4 刘丹青;苏州方言定中关系的表示方式[J];苏州大学学报;198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熊仲儒;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4226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4226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d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