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法和句法的结构异同及相关词法化、词汇化问题
本文关键词: 词法和句法 同构和异构 词法化 词汇化 整合机制 构式词法学 出处:《世界汉语教学》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汉语词法结构和句法结构的同构异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句法结构词法化、词法结构词汇化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问题。文章以VV型复合词内部论元结构的整合机制为例,考察了各类VV型复合词整合的基本方式和过程,进而概括出句法结构和相关词法结构在论元结构整合机制上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具体分析了各类句法结构词法化的可能性,将词法化的基本机制概括为拧合和接合两种基本方式,并由此检视了各类VV型复合词在词法组合词汇化过程中的现实表现。这种基于结构化模型的词法化整合机制和词汇化生成过程的理论探讨,或可深化我们对句法、词法和词库关系的认识,并为构建汉语的构式词法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understand the isomorphism between Chinese lexical structures and syntactic structures from a new perspective and explore the lexicalization of syntactic structures on this basis. The possibility and reality of lexicalization of lexical structure. Taking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internal argument structure of VV compound word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basic mode and process of the integration of various VV compound words. Then it summari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syntactic structure and related lexical structure in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argument meta-structure.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further analyzes the possibility of lexicalization of various syntactic structures. The basic mechanism of lexicalization is summarized as twisting and joining. It also examines the actual performance of various VV compound words in lexicalization process of lexical combination. The mechanism of lexicalization integration and lexicalization generation process based on structured model are discussed theoretically. It may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syntactic, lexical and lexical relationships, and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lexical construction.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
【正文快照】: 一引言:汉语词法结构与句法结构的同构异构关系关于汉语词法结构与句法结构关系的研究,从大的格局来看,一般认为,两者之间具有一致性(如赵元任,1948、1968;吕叔湘、朱德熙,1952;陆志韦等,1957;任学良,1981;李行健,1982;朱德熙,1982;汤廷池,1991等,以及大多数《现代汉语》教材)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周国辉;;实用虚化 虚用实化——语法化与词汇化的辩证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应学凤;;“不大”词汇化试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向征;曾红玲;刘思耘;;汉语不同结构惯用语的听觉词汇化研究[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黄昌静;;英汉双及物构式引申机制对比[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星;现代汉语隐喻簇的认知探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匡芳涛;英语专业词汇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刘红妮;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4 应真箭;二语词汇学习软件中的词聚合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朱元;汉英视觉词汇认知语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潘明霞;汉英“身物互喻”词汇对比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7 卡丽娜;乌汉语词汇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刘晓然;双音短语的词汇化[D];四川大学;2007年
9 王洪涌;先秦两汉商业词汇—语义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品;人称系统中词汇与语法的互补[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永好;韩中复合词词汇化对比[D];延边大学;2012年
2 张营;面向信息处理的共现序列“把X”单位性质的辨认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3 苑趁趁;从移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看《红楼梦》的两个译本[D];郑州大学;2015年
4 田明敏;“甚至”类词语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5 程效;“顺手”的词汇化和语法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马继龙;“在”的语法化与“V+在”类结构的词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7 从彩虹;“和”“及”“以及”比较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8 伍春;“X到家”构式的多角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9 胡庆英;六朝以来致使义组合“V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10 丁茂琴;“X着”类介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572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457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