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守汉字本位与塑造民族文化认同——以近代中国维护汉字论述为中心的考察
本文选题:汉字 切入点:文字进化论 出处:《中国文化研究》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晚清以来,与扰攘一时的激进"汉字革命"思潮相对,始终有一种坚定守护汉字价值的文化力量。以章太炎为代表的文化民族主义者对废除汉字论的反击,破解了包裹着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字进化论,揭示了文字唯工具论的偏狭,高扬了汉字沟通历史与现实、传承民族文明、维护文化一统的历史功能。抗战之际高涨的民族主义使得捍卫汉字的声音趋于高亢响亮,推演为一种醒目的文化现象。来自语言文学者的学术论断,在修正文化民族主义者言论偏颇和学理不足之余,更从语言与文字相合的视角较为准确地阐明了汉字的本质及其现代性改造方向,使得对汉字的认可以及经由汉字构建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努力获致了坚实的学术基础。近代以来围绕汉字存废的持久论争,集中地展现了文化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巨大冲突及其调适,对这一过程的历史考察,或许可以为今人思考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持民族文化主体性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
[Abstract]: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contrast to the radical "Chinese character revolution" trend, there has always been a cultural force firmly guarding the value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cultural nationalists, represented by Zhang Taiyan, fought back against the abolition of the theory of Chinese characters. It unravels the evolution of characters wrapped in Western centrism, reveals the intolerance of instrumentalism, raises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of Chinese characters communication, and inherits national civilization. The historical function of safeguarding the unity of culture. The rising nationalism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made the voice of defending Chinese characters louder and louder, and was deduced as a striking cultural phenomenon. In addition to correcting the bias and lack of academic theory of the cultural nationalists, the author clarifie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orientation of their modernistic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mbination of language and writing. The recogn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efforts to construct the unique national cul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s have resulted in a solid academic foundation. It shows the great conflict between cultural nationality and modernity and its adjustment. The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is process may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people to think about how to maintain the subjectivity of national culture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分类号】:K25;H1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忠红;胡辉华;;论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现代性的超越[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3期
2 王素玲;孙超;;现代性、全球性叙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J];学术界;2013年07期
3 程义伟;辽宁文化的现代建构与发展[J];理论界;2004年06期
4 邓永芳;周琳娟;;哈贝马斯论文化现代性[J];理论研究;2006年04期
5 王素萍;;对文化现代性的哲学解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曹卫东;文化现代性: 中德现代化比较研究[J];文艺研究;1998年04期
7 王埃亮;;现代性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化变迁[J];满族研究;2013年04期
8 李进书;石丽薇;;文化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一种包容关系的体现[J];理论与现代化;2014年01期
9 陈太胜;全球性境遇中的“东”与“西”——论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四种空间类型[J];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05期
10 陈跃红;;传统的轨迹、移民社会结构与现代化进程[J];闽台文化交流;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云岩涛;;马克思主义文化现代性的内涵[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李庆本;;走出“中西”模式绝对论的怪圈[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鹏;对中国审美文化现代性的探讨[N];中国文化报;2013年
2 牛学智;文化的“关键”是什么?[N];中国艺术报;2013年
3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崔卫平;迷宫般的文化现代性[N];经济观察报;2009年
4 裴高才;中国文化缘何由“自在”走向“自觉”?[N];中华读书报;2014年
5 袁学骏;“文化强国”建设论[N];文艺报;2011年
6 主持人:李磊明;创造性地传承优秀民俗文化[N];宁波日报;2005年
7 南方日报评论员;形成广东特色的现代文化体系[N];南方日报;2010年
8 ;本土化经验和域处文化的碰撞[N];社会科学报;2005年
9 崔卫平;我们的尊严在于拥有价值理想[N];南方周末;2007年
10 周宪;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N];美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邓永芳;文化现代性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2 王晗;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社会学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于红池;哈贝马斯的文化现代性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12年
2 王莹;论宋代审美文化与宋代日常生活的融合[D];兰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524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652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