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院校汉语言和文化的创新教学研究
本文选题:中国职业院校 切入点:汉语言 出处:《语文建设》2015年36期
【摘要】:我国汉语言是几千年劳动人民智慧结晶与情感升华,它是具备无与伦比表现力与美感古老语言,这是全体中国人甚至是全球华人的骄傲与自豪。既然是一类语言教学形式,汉语言和文化教学自然还是将语言研究作为核心内容。汉语言与文化互相渗透,互相影响,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可以说它将文化内涵彰显得淋漓尽致,两者相辅相成、形影不离,所以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二者是等价的,文化迁移可以让汉语言学习者了解、学习与掌握汉语知识。很久以来,大多职业院校对汉语言教学更多放在语法,文字,语音和词汇等纯理论作为前提学习过程中。该教学方法很有可能造成语言知识照搬照抄,毫无灵活可言。该教学模式同时也让汉语言学习陈旧死板,没办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语言背后的深髓,对深入学习汉语言和文化非常不利。基于此,为使我国汉语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对中国职业院校汉语言和文化创新教学展开深入研究,希望会对更多教育人员与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
[Abstract]:The Chinese language in China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wisdom and the sublimation of emotion among the working peopl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t is an ancient language with unparalleled expressiveness and aesthetic feeling. This is the pride and pride of all Chinese people and even the Chinese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Since it is a kind of language teaching form,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teaching naturally take language research as the core content.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permeate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Language is a carrier of culture, it can be said that it reveal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incisively and vividly, and the two complement each other. So language teaching and culture teaching are equivalent. Cultural transfer can enable Chinese language learners to understand, learn and master Chinese knowledge. For a long time, most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put more emphasis on grammar and writing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pure theories such as phonetics and vocabulary, it is very likely that this teaching method will result in language knowledge being copied and not flexible. At the same time, this teaching mode also makes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stale and rigid, and can not see the essence through the phenomenon. It is very unfavorable for us to lear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deeply. Therefore, in order to further develop Chinese culture in China,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Chinese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studied deeply. Hope to provide some help to more educators and learners.
【作者单位】: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的职教重点资助项目“中日职业院校毕业生升学制度的比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B-a/2013/03/019)
【分类号】:H19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祁哲明;;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2 梁建兰,王建伟;扫地抹桌也要有文化知识[J];成人教育;1983年04期
3 王学仁;;弘扬文化知识之光[J];中国民族;1989年09期
4 王久宇;理解文化概念的一种思路[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1999年02期
5 傅建美;充分利用教材 挖掘文化背景知识[J];甘肃教育;2005年Z1期
6 刘振国,郝国强;中学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7 曲端;谈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教育的必要性[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8 杨璐;文化的差异与翻译的殊微[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9 芜崧;广告语言的文化包装与解读偏见[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包文辉;翻译原则与跨文化交际[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崇燕;;了解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帮助[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六卷)[C];2013年
2 许莹;;跨语言,跨文化——议初中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的培养[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年
3 夏君欢;;浅谈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教育[A];中国名校卷(江西卷)[C];2013年
4 薛琛瑶;;从文化到艺术 从创意到关怀[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一辑)[C];2011年
5 吕江;;现代化对文化知识产权的挑战[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刘志勇;;浅谈俄语专业教学中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二卷)[C];2012年
7 刘长远;王松;李慧杰;;正视文化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8 李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重视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英语专辑)[C];2006年
9 赵建岳;;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教育点滴谈[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10 热孜完古力·肉孜;;加强初中安全教育的探索[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二卷)[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峰岩;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N];赤峰日报;2005年
2 许嘉璐;语言与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王永章(作者为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关于我国文化产业深入发展的几点思考(上)[N];中国文化报;2003年
4 哈尔滨三五味业集团董事长 王军;文化为品牌腾飞插上翅膀[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7年
5 记者韩双;抚顺师专“茶文化”冷门专业未开先热[N];抚顺日报;2011年
6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高英祺 梁玉;文化认同与跨文化交际[N];光明日报;2014年
7 文化部部长 孙家正;《世界各国文化概览》前言[N];中国文化报;2001年
8 唐天任(作者单位:常宁市委宣传部);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N];衡阳日报;2005年
9 傅五七;切实推进文化建设[N];九江日报;2006年
10 厦门大学高教所教授 潘懋元邋江西师范大学讲师、厦门大学博士生 刘小强;文化创新——大学教授艰难的选择[N];中国教育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宝权;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语言测试的接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子华;关于初中英语文化知识教学的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2 柯旭荣;2014中美记者交流团来宁参观口译实践报告—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旅游口译的障碍分析与应对策略[D];宁夏大学;2015年
3 许志迎;论张爱玲的英文创作[D];南京大学;2015年
4 胡鹏飞;中国法语专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本族文化失语现象的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5 吐逊阿衣·艾买提;新疆维吾尔族口头文化中的乡土化学知识的开发与利用[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6 俞婷;初中蚕桑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哲;泰国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中华文化认同情况调查与分析[D];广西大学;2015年
8 刘燕;《文化中国的话语长城》第三章翻译实践报告[D];新疆大学;2015年
9 张冬梅;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10 郑映琪;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639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663956.html